经济新常态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7

经济新常态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姚锡长

姚锡长(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中文摘要:“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恳求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的质问,引起人们对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深刻思考。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其次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在逻辑,抓住进课堂进头脑的灌输和内化环节,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与《概论》的无缝衔接。同时,要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克服用具体学科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在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中实现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对于质疑之声要敢于和善于亮剑,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个环节的协同性,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合力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11-165-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为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经济新常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

一、由“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引发的讨论和思考

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每天运用一些时间浏览网络,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洞悉天下的动态,时刻保持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是使自己的思想不落后于时代,与大学生的思想保持同步的重要事情。之所以重要,不单单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讯和值得思考的珍贵资料,把新的思想观点理念融入课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需要,而是因为把浏览网络和把握信息保持常态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太难了,必须有对教育事业的无线忠诚和对大学生的成长负责的责任担当,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一旦做到,离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标准就不远了。

这首先是由宁波市宣传部徐岚2015年1月24日发表在求是网刊的评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所引起的。徐岚在文章中指出,“呲必中国”正成为当下某些人的时尚追寻,一些教师永远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课堂内外大谈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断地抹黑中国,触犯意识形态底线。徐岚表达了一些人不敢表达的主流观点,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此应该为徐岚点赞,这些主流观点正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正确方向,在面对错误的思想时却不敢发声,结果却是由一个初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发出了呐喊。同时,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徐岚针对一些教师的不当言行所下的一些教师“呲必中国”,“抹黑中国”,“永远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的结论也有欠思考之处。既要承认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又不能随意夸大,更不能随便定性。无论是否认或夸大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就定性,而不分析其原因并进一步探索改进和提高的途径,都不是可取的。

由此让人不得不联想起这之前辽宁日报刊发的《致高校老师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信中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出现的三类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等等。主张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应该有整体的模样,应该有光明的未来,并向任课教师提出建言:在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最后呼吁高校教师在讲授知识和传播思想的过程中担当起弘扬主旋律的神圣使命;在客观认识当前中国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时,讲授者应该秉持的价值标准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信息时代的讲授和传播具有价值放大作用,作为高校课堂的教授者,担负着塑造年轻一代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神圣使命,必须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角度去讲授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教书育人是教授者的职责,教书是职业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方向,要有职业道德感和神圣感,培养一大批建设国家和复兴民族的人才是教授者的神圣使命。

《辽宁日报》的公开信是在日报记者听了高校大量课程和与大学生座谈后而写成的。它指出的大学课堂上的中国所存在的三类问题,及其从宣传的角度就课堂上如何谈中国提出的思路和对策,是有见地的,也富有可操作性。新闻宣传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属于大宣传的范畴,其目标和基本规律具有共同性,但两者也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需要认识、把握和运用。从新闻宣传的角度评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无可非议,但更需要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第一线的老师的发声,这些声音可能更接地气,会直逼问题的核心。面对《辽宁日报》的公开信,高校行政部门和广大思政课教师保持了少有的矜持和容忍态度,却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宛如许多年前用一份调查所得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毕业生认为对工作最有用的课的结论,来回击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所得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校大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的结论一样,只用一份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赞同中国梦的大学生的比例高达90%以上,在无声地迎接着《辽宁日报》的挑战。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体上出现的都是高校主管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的领导,还有为数不多的知名理论家的文章,而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尽管身处教学第一线,却很少发出声音,偶尔的声音可能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愤青的色彩较浓,并且只能发表在新媒体上,大多是微博或博客的形式出现。结果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传统媒体上的主流思想看不到,而多样化的非主流思想从微信和微博上纷至沓来,目不暇接,时刻在影响着施教者。要透过色彩缤纷的思想而把握主流思想,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研究,况且主流思想缺位的研究往往会偏离方向。实际上,不是对主流思想特别是主流思想的新动态,了解得多了,理解的深了,而是施教者的思想把握不住主流思想的脉搏和新发展。这也可能是思政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在社会的质疑和挑战下,不能及时而准确发出自己声音的最主要原因吧。

微博发起的对徐岚文章的声讨后来发生了逆转,由对徐岚的文章的讨论和批评,通过网络语言独特的方式直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讲话。袁贵仁1月29日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谈到: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袁贵仁的谈话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自然在情理之中,但在大部分人叫好、点赞的同时,决不能让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被曲解为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所有的西方原版教材,被指摘为高等教育的全面封闭化;三个课堂上的“决不允许”只是对课堂教学纪律的重申和政治方向的再次强调,但这被歪曲为教条主义,限制教师揭露中国问题和批评中国的自由,是对学术自由的严重干扰。这些批评之声无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材教学西方化的事实,无视大学讲坛上抹黑中国现象的在一些地方的严重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遵循的正确方向提出质疑,对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做荒诞化想象或描述,有的真是基于过去某些经验的条件反射的误解,还有些就是成心想要在这项工作还没铺开之前就把它搞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何去何从的大是大非面前,针对这些挑战,教育部组织高校主抓党务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宣传工作的领导同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和专家,撰写了大量文章,以澄清是非,明确方向。人民网-理论频道、北京日报刊发了由高校党委书记撰写的系列文章,他们认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筑牢,高校教师要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依据。人民网-教育频道就如何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思想的第一粒“扣子”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度访谈和讨论。新华网刊发了“营造清朗的精神家园——专家谈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系列专栏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红旗文稿、求是、人民网、光明网、环球时报等报刊和网站上,针对存在的混乱认识和错误思想,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扩大了思想共识,明确了前进方向。

二、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作出的总部署总动员。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学习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贯彻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必须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意见》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是前提,进课堂是途径,进头脑是目标。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把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工程重点教材作为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把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

进教材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课程教材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秉承和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教学宣传有纪律,关键是要把握好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支撑底蕴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度和张力。没有学术研究作支撑的教学将缺乏科学的理性和内在的逻辑,往往缺乏吸引力;没有课堂教学纪律规范的学术研究,在课堂上往往会迷失正确的导向和价值判断。第二,四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和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关系。四门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部分有严密的对应关系,只有在把握住自己各自的职能和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相互促进、共同发生作用。对中学文史课程和社会课程的了解,是高校思政课上好的基础和出发点,很多情况下所说的对大学生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对其文史和社会知识的认知程度,以避免高校思政课停留在中学水平或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其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研究生阶段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自觉地奠定基础。第三,教材的权威性、稳定性与教材的变动性、纳新性之间的关系,即政治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样,具有科学性,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还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和敏感的政治性。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属性,使思政课与社会现实和人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这种密切性同时又在两个维度展开,一个维度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一个维度则是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及其理论化的实践经验进教材。也就是说,教材理论与新理论的融合问题,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大影响到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新理论的融入,现有的理论就会缺乏与现实的联系;没有现有权威理论的支撑,新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两种矛盾或极端,都会丧失理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因此,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2.把握好进课堂进头脑的灌输和内化环节

深化理论武装,强化正面引导。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紧迫的、常抓常新的工作。

进课堂和进头脑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视角,课堂是空间视角也是教师视角,头脑是目标视角和学生视角。第一,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着力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第二,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生动案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第三,实施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深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最近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着力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构建相互衔接、各有侧重、梯次推进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思政四门课程要对照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找准核心内容和主要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一定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主义的角度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进一步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弘扬正气、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三进的内容是连接师生的桥梁,是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行的中介。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而言,2015年版教材有12章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革命论、改造论、探索论、总依据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总任务论、改革开放论、总布局、一国两制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论、动力论、领导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以中国问题及其求解为实践指向、以中国梦为形象表达、以“四个全面”为最新诉求,恢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4年的奋斗史、66年的建国史、37年的改革开放史。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放在1840年后的175年中华民族复兴史中,突显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放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98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放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175年,放在1514年英国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发表后的500年历史中,突显中国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放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突显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性;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横向上与当今世界发展道路的比较中,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借鉴性。

3.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精髓是总论,展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大实践问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取得的历史成就和理论成果,以及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和各个方面的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只有完成反对帝、官、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提供政治前提,革命论是政治前提;革命胜利后,摆在中国人面前的现代化道路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只能选择社会主义,这样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变成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改造论是制度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毛泽东实现了由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实现第二次结合的命题和任务,探索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理论基础、经验基础。探索在文革中发生了曲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表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四大基本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决了总依据即起点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确定了总任务,创立了改革开放理论,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由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国两制理论是处理大陆与港澳台的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国际战略理论和外交政策阐述了中国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上坚持走和平道路的理念和决心;主体论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系统及其主体之间的互动;领导论探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程与党的建设工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问题。

4.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对中国的发展做了战略部署,习近平用中国梦对这种战略部署作了生动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梦思想学习读本,共有12章,阐述了中国梦的背景、内涵、意义及其人民梦的实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面深化改革、与海峡两岸四地中国人共圆、与世界梦同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实干。在教材中,中国梦只在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的第三目中出现,表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使中国梦系统化、理论化,中国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民族和个人,因此,中国梦既是奋斗的历程和成果,又是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同时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完全有可能和有必要用中国梦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精髓为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精髓、革命论为中国梦的政治前提、改造论为中国梦的制度基础、探索论中国梦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梦的总依据、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梦的总任务、改革论中国梦的动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国梦的总布局、一国两制论中国梦的祖国统一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论中国梦的和平发展道路论、依靠力量论中国梦的力量论、领导论中国梦的领导核心论。

5.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与《概论》的无缝衔接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是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在2014年6月在国内外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也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其中,已能依稀看出作为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之端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讲是是四个全面总布局的指导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其方法论。革命论、改造论、探索论讲的是四个全面总布局的革命前提、制度前提和经验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讲的是四个全面总布局的总依据。社会主义本质论讲的是四个全面总布局的总任务。改革论是四个全面总布局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四个全面总布局之一;其中政治建设中的依法治国构成了四个总布局之一。一国两制论和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论也都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息息相关。动力论和领导论是四个全面总布局之一。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习近平十八大后不久就把它形象地表述为中国梦,为人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同时出台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展开猛烈的反腐倡廉攻势。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和思想,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是一个过程,联系着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高度一致。中国化论、革命论、改造论、探索论回答了四个全面从哪里来。总依据论回答了四个全面的现实依据。本质论回答了四个全面的总任务,而总任务是分层次的,有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远大理想共同理想个人理想、两个百年目标之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和逻辑再现。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总布局是全面小康的总布局。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与全面从严治党相关。全面小康、改革、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又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较好地融入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一章第三节第三目的标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第六章第三节第二目的标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七章第二节的标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第八章第二节第三目的标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第十二章第三节的标题是“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不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论中有定位,而且还较好地融进具体的章节之中,既彰显它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又彰显出它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一是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是准确把握《概论》课程对“四个全面”的理论支撑。三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四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恩格斯晚年在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中关于合力论的论述。五是还要自觉把握“四个全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意义。

三、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协同推进高校思想工作的合力

高校宣传思想阵地是一个系统,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专业知识课堂、讲座、网络平台、实践活动等组成,其中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宣传思想的主阵地,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承担着为其它阵地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1.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

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宣传教学有纪律的原则,处理好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制定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直面突出问题,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近年来,一些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壮大看作是对其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挑战,加紧对我渗透分化,方法手段更加隐蔽多样,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落实好《意见》,必须不断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要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防范对外开放条件下办学面临的各种意识形态风险,努力在斗争中把握主动,赢得优势。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主阵地。要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课堂话语上下大功夫,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及其向大众化话语体系的转化。进一步规范宣传思想阵地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不断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宣传阵地管理,不给错误言论以传播渠道。

使用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蓝本和依据,保证教学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但是有了统一教材只能是提供了保证政治方向正确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努力。一是教师首先要把教材话语变成教学话语。二是要做好教材与新理论新思想进教材的逻辑衔接。三是要面对学生尽量从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社会心理出发使授课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四是要通过严密的理论逻辑推演训练和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思维。五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现实的观察、横向的比较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是在从运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将经验提升为理论的能力。

2.克服用具体学科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在一些高校里,一些教师往往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简单的政治宣传,而不把它作为一个学科和课程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些人眼里只是学校宣传部门的附庸,缺乏科学性,空对空,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作用不大。有的甚至把中国存在的问题和政策执行中的一些问题归因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强调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从专业课的角度而不是从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视角来解读,极力褒贬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任课教师。一旦跨出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自己就成为门外汉了,这些人发表的这些言论的确如此。这些言论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看来,不值一驳;但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蛊惑性却大得多。许多学生不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与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有莫大的关系。自己的专业课老师就这样说了,还会有错吗?高校法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所采用的教材几乎都是西方原版教材,西化的程度非常严重,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这些学科的教材则被驱除出大学课堂。西方原版教材有可借鉴性,但不能毫无选择的使用,也不能不用马克思主义去辩证地扬弃。有的就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离现在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已经过时了。用时间来衡量是否真理,其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同时,他们言必称希腊,却沿用比马克思恩格斯更早的典籍,言不由衷,自欺欺人,其目的不是时间早晚的事情,而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和抨击。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纪律的同时,大有必要加强其它课堂应用的思想政治纪律。

3.实现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和课程一样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同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意识形态性更强、与中国现实联系更为密切。在这些学科和课程的教师眼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科学、不是学科,只是政治宣传动员、只是当权者的附庸,往往用其专业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人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学术流派,放在学术的领域里,与过去的比较却只看到继承关系而看不到创新关系,与现在的比较却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一无所知而过分强调本专业的重要性,面向未来他们却失去了方向感而对马克思主义作毫无根据的肆意发挥。总之,他们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却放逐解读的政治视角到荒原。缺乏政治的视角正是他们远离政治的结果,而现实中的政治时时处处又包围着,他们只能采取简单解读和肆意否定的方式来支招。如果一些老师的言行还只是控制在专业学术的探讨中,甚至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谈中发表一些自以为高明却不符合政治常识的言论,这还算罢了。关键是这些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西方原版的教材,并且按照西方原版教材的逻辑,来质疑和批评马克思主义。这些质疑和批评之声,是由专业课老师发出的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课之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首先清除从专业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质疑,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4.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之声要敢于和善于亮剑

面对来自于各方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思政课教师的解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没有还手之力的。不是没有反驳,而一旦遭到反驳,便被攻击者视为另类、极左、文革遗风、老顽固,一切的不雅之词都堆在头上。我认为,对攻击之声进行反驳是正当的,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关键是对方却不遵循游戏规则,在谈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仍然用他们习惯了的专业思维;在谈理论的时候仍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简单地混同于现实特别是现实的问题;在谈中国问题的时候,没有或者故意把理论与理论的运用相混同,往往把其原因归结于理论和政策的失误;在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创新的时候,却又把这种随着新实践而产生的新理论而用西方原版教材的所谓权威来排斥。更为重要的是,正常的学术探讨的氛围,却由他们的简单定性而破坏,正常的学术探讨的规则,却又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而产生的傲慢所践踏。像《辽宁日报》的记者和宁波市宣传部的徐岚一样,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的不符合事实的批评之声听到的多了,主阵地的教师没有反驳,而让报刊和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站起来反驳,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的地位和职责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5.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个环节的协同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阵地,宣传部门、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甚至负责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教务处,也是这个系统不可或缺的环节,主阵地只有与这些环节的关系顺畅了,才能发挥合力作用,协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之间是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性、合作性。宣传部门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但工作起来,因为不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而缺乏权威性,因为行政化倾向严重却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和监督流于形式,因为工作定位不准确却使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缺乏合力,一年一度的思政年会和表彰会积累了丰富材料却缺乏总结和理论的提升和推广。学生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日常生活管理,却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管理是粗线条的,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相衔接。一些学生经常是学生干部缺课,一问起原因,就是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在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没有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这样一来,本来意识形态性非常强的,与学生的理想、道德、记录联系非常密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至此已经退化为一门课程,其政治的导向性被简单的分数而掩盖。甚至在对学生的操行评定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也不是定性的主要量化依据。教师每个学期都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上课只传授知识却忘记了上课的目的,学生没有对思想政治的理论把握和科学认识。而没有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作支撑的政治信念和理想,宛如建立在沙地上的建筑,是不牢靠的,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党[2015]31号)。

4.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新华网,2015年1月19日。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9月22日。

6.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2015年3号文件)。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13&ZD006);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U型组织学习理论视阈下的中国梦宣传教育研究(20160214)。

【作者简介】

姚锡长(1962年——),男,河南汝南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