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心理训练与实践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健美操心理训练与实践研究现状

王蓬

王蓬大连外国语大学体育教学部116021

摘要:在体育竞赛中,心理活动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运动竞赛的结果。可以说,在通常的比赛活动中,心理状态的好坏可以使人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另外,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有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从而发挥人的内在潜力,提高工作能力。

关键词:心理训练健美操学生心理状态

一、健美操学生心理、技术、战术、体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人员认为,在竞技能力的四大要素中,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就整体而言,技术、身体素质、心理品质、战术质量紧密相关。运动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是实现战术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战术任务的保证。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或依赖某一方面的优势,已很难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说它们又是彼此影响、融为一体的。

二、心理训练的定义

所谓的心理训练,指的是对运动员在心理方面有目的地进行定向训练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争取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对竞赛成绩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对体力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到不小的作用。心理素质的好坏在非比赛时是无形的、抽象的,而在比赛时又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当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地训练。

三、长、短期的心理训练

健美操学生的心理训练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心理训练和短期心理训练。心理品质是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获得的。短期心理训练一般是为具体的比赛做准备,是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训练,通常需要在动机训练、比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放松、恢复、消除心理障碍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技术性的心理训练工作。上述两种心理训练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长期心理训练是短期针对性心理训练的基础,而赛前训练则保证了一般训练的针对性。

1.运动员心理调节应根据训练周期、阶段和比赛任务的不同有重点地进行训练,必要时可采取专门措施强化练习。运动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终于有了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自然会非常刻苦,同时又担心训练强度过大,造成运动性损伤或疲劳,影响身体机能。这种担忧持续发展,可能增加对待训练的厌烦或恐惧感觉。生理上往往会有变化,例如卧床时间增加、身体发冷、软弱无力。国外研究表明,大负荷训练与心理压力的综合作用可以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进而增加受伤和感染的可能性,使运动员在训练和热身比赛中无法正常发挥技术水平,降低整个球队的训练质量。解决此类问题,教练员可以运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暗示、意念放松等方法进行“综合放松法”的心理训练。

2.教练员要建立学生的个人心理训练档案,给学生提供心理和身体放松方面的个别化指导,并充分保证每一次训练和热身比赛后恢复性训练的质量。因为,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从大负荷运动中的再生能力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有关。实践证明,健美操运动员在赛前大强度训练后,采用“综合放松法”的心理训练,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练员可以综合运用表象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意志训练法、放松训练法等多种心理调节方法和训练手段。教练必须认真观察队员的言行举止,特别是眼神、表情等细节,寻找根源,针对不同运动员的心理变化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有效地解除不良的赛前状态。例如,指导运动员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训练法,包括意念放松方法、听音乐等娱乐节目来减轻心理紧张程度。老教师认为教练员可以用诱导方法来影响运动员,不要马上规范队员的行为,让队员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情绪,以减少紧张程度。教练员还应特别关注队伍整体的情绪问题,充分了解和调动主力队员和一些老队员的情绪,因为他们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3.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一般认为有表象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意志训练方法和放松训练方法等。它们对健美操水平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可以说是健美操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健美操教学与训练中,教练员经常运用摄像、摄影、录像播放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或者让训练者观看比赛中的优异的录像,从而加深对健美操比赛的理解程度,强化集体技术的运用及统一性。

四、结束语

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类,分别是比赛前的紧张性心理、比赛中的自我展示心理及等待评分的焦虑心理状态。健美操比赛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特点因人而异,有时有几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渗透在一起,交替出现,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比赛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平时的心理训练尤为重要,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渗透到比赛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李山专项化视角下力量训练法的辨析与整合[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

[2]高水平运动训练与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