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3

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若干思考

肖帅

肖帅/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毕业生就业压力形势严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挑战。为了缓解“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局面,笔者通过对市场调研分析,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展开思考,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法,为从本质上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办学定位;就业指导体系机构;创业

一、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余万人,创造历史新高,就业压力空前巨大。计算机专业作为就业的热门专业,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IT行业近年来仍然飞速发展,广阔的市场仍旧需要众多的计算机人才,虽然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然而该专业的就业率反而逐年下滑,“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这种尴尬局面越来越普遍。即使从事了专业工作岗位,最终又脱离专业岗甚至失业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究竟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原因何在?笔者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此探讨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根据IT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深层次分析其原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应归纳为学校原因和学生原因两个方面。

(一)学校原因

1、定位不明确。对于高职学院而言,职业教育不同于培养理论基础较为深厚的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要准确及时反映和适应职业对人的要求,要为个体进入工作岗位做准备,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做准备,为个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作准备。因此,学院必须在对市场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确立办学定位,即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办学定位不清晰,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都不明确,就业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2、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健全,甚至不健康。这点不仅和学院办学定位具有很大关系,同时也有课程设计的缺陷。比如某些课程的开设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学生所学知识仍是5-10年前的内容;又如某些专业的建设并未建立在对市场做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课程开设上主观色彩过浓,脱离了市场需求,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可能适合社会的需要;又如某些专业的开设范围过广,方向模糊,定位不明,如在高职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相比本科生重视理论知识培养而言,高职学生应更重视在实操和应用能力上的培养,因此,专业方向过大,课程体系建设上可能无法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培养也就无法体现个性和特色。

3、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许多学院在学生就业方面仍过分依赖学院就业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仅仅依靠这些机构组织的招聘会和发布的招聘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满足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而各系部、各部门的就业主动性、积极性并未完全调动和发挥,就业率也并未成为各系部考核的条件之一,广大教职员工的就业资源并未很好的挖掘和整合。此外,毕业生就业前应具备良好的道德诚信观念,健康的心理和一定的抗压能力,而这些不能仅仅依靠就业指导机构就业前的简单培训,而是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院各部门共同努力长期培养方能具备的条件。而这种针对就业条件的准备过程中,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显然许多学院做的不够。

(二)学生原因

1、生源素质下降,专业知识不牢,就业后无法满足岗位需求。造成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近年来湖南高考生源急剧下滑,据湖南省教育厅统计,2012年湖南高考考生仅36.3万人,录取率高达86.4%,最低录取控制线一降再降,这使得大学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大学梦已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职院校,生源大战异常紧张,学生的质量仿佛都不再是高校追求的重点。许多低分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没有了中学老师、家长严格的管教,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二是欠缺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在许多院校,考前“突击”、考试舞弊等方式应付考试的学生不计其数,真正追求理想,制定目标,刻苦努力的学生并不多。特别在高职院校,学习上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生就更少了。在与许多毕业生交流时,很多学生都很沮散的表示自己大学三年什么知识都没学到,或者学得并不扎实,这最终也导致了他们在择业时面对用人单位要求的专业能力表示很无赖。

2、就业后眼高手低,过分自负,频繁跳槽最终失业。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都是从基层干起。接受过基层锻炼的人,才可以知道每个环节应当如何做,并且会发现如何做才是最好的,以后做管理才知道如何去管。一些毕业生工作中眼高手低,挑肥拣瘦,自信心过于膨胀,总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人,单位将自己安排在基层就是屈才,就是压迫;还有一些毕业生总是嫌自己工资太低,甚至单方面认为自己应该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要是干得不开心干脆直接炒老板的“鱿鱼”。这些毕业生往往在一个单位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要跳槽,跳来跳去,不但什么技能都没学会,频繁的跳槽经历也使得用人单位认为这样的员工没有责任感,不能与单位同进步共患难而选择弃用。

三、解决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

1、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提高就业率的前提。职业教育是一种“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和走向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基础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职业人。只有理解了高职教育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才能准确。比如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它是一所以物流为主导的高职学院,学院的机构设置,专业开设,实训基地等全部围绕着物流行业运作,学院办学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行业人才。正是因为有明确清晰的办学定位,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科研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与物流行业紧密联系,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此外,为培养符合物流行业需要的即懂物流又懂信息的复合型人才,学院物流信息系在对市场充分调研基础上,分析了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设置了合理的专业课程和实训方案,专业教学主线有物流技术线、物流管理线、软件开发线、素质教育线,培养目标定位为操作人才、工程应用人才、软件开发人才这3个层次。正是因为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学院许多毕业生还未毕业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2、就业指导体系机构的建设是提高就业率的保证。素质教育不是依靠某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高素质高竞争力的毕业生也如此。同样,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单依靠就业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来完成,学院其他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思政部门应保证毕业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诚信意思,心理部门应保证毕业生具有健康的心态和一定的抗压能力,体育部门应保证毕业生具有强健的体魄,系部应保证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培训部门保证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证书,就业中心保证有充足的就业信息等等。只有所有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教育,才能确保培养的人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级人才。很多学院都有上述机构,然而,这些机构往往都是独立运作,学院并没有将其整合起来,化零为整,构建统一的就业指导体系结构。因此,学院应意识到努力加强就业指导体系机构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协作性,从而更大发挥其整合后的教育指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各方面素质,当然也就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引入激励机制、将其纳为考核依据等是提高就业率的手段。学生就业除了学院、各部门应重视之外,广大教师也应予以关注。学院可以制定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充分调动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那些就业指导工作出色、就业资源拓展得力、推荐就业人数众多的老师予以物质奖励和经济奖励。同时,毕业生就业率也应纳入各部门的考核标准。就业率可以反映出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就业指导是否到位等各方面问题,这些数据对于更好地完善部门设置有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将就业率纳为考核依据,湖南现代物流职院物流信息系才能提升理念,勇于创新。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系部采取了“生产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院提供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相应的培训,以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生产和培训同步进行。系部与许多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毕业后直接上岗。此外,以技术推广为主的“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是物流信息系新尝试的模式,并构建了专业的“专业+企业+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鼓励在校学生加入到团队中,与教师共同开发项目,编写软件。学生的学习环境既是教室,又是工厂;研究的项目既是作业,也是成品。这种师生一体的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软件开发的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无疑也极大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

(二)学生方面

1、扎实的知识储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就业前必备的条件。道德优,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操作熟,技能佳,这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人格修养和知识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认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必须不断增加核心专业课程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巧,并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在专业能力进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能力再强,道德缺失的人也是不受社会欢迎的。学生要重视自身的德育修养,包括加强道德认识,树立道德信念,履行道德义务和规范道德行为,培养自己谦虚、诚信、细致、进取的精神品质。

2、非专业实用型技能和较强的社交沟通能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砝码。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因此,要能成为这样的人,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其它的技能。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兼备一定的外语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的人一定会备受青睐。有些学院规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必须拿到“信息处理技术员”这样的专业证书外,还鼓励报考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汽车驾驶证书等这些实用性极强的非专业证书,并将考证与学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关键是加大了自身的就业竞争砝码。

3、树立正确的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人的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就业也一样。应先争取工作,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突破和提升。其次,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要有凭借专业技能,敢于自主创业的胆识。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扶持。比如建立大学生毕业创业就业扶持计划,创业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成功的可一次性给予5000元创业补贴等,这些激励措施有利于促进我省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良性发展。第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压力,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健康的心态包括认清和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调整目标期望值,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努力完善自我,时刻保持自信的微笑等等。心态放好了,人也就好了,机遇也就来了。

【参考文献】

[1]范怡瑜,牛金成.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51

[2]翦象慧,邓子云.高等职业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9:18-19

[3]潘洪军,刘显龙.个性化培养对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