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人格维度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化学教学中人格维度的培养

辛海宁

关键词:人格维度;知识;能力;终身发展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反映,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即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形成能力的阶梯或载体。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许多事实也说明,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学生分数高,发展水平也高,表现出善于观察,反应敏锐,思维有条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分数高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

好的教育应该是一项有积累的事业,是给孩子提供终身受用的东西。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迷惑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经历,结合人格维度谈谈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构建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间的无形桥梁:

一、将问题信息向知识进行有效转化——学会变通

在教学中注重信息转化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引导,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内容逐步转化、代换,接近知识点,感受考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人格维度之一——变通原则。

例1:下列四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的盐溶液与其他三种金属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这种金属是()。

A.FeB.AgC.ZnD.Cu

信息转化思路:由题意——其它三种金属都能将该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该金属的活动性在四种金属中最弱——活动性顺序应在四种金属中最后,快速作出选择金属银的盐溶液可以和其他三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例如在酸碱盐学习阶段,很多同学感到困惑的一类习题:

例2:小明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盐酸,一会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明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放在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振荡,观察到酚酞试剂不变色。于是他得出结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

(1)你认为他得出的结论(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2)请你另设计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信息转化思路:检验是否恰好中和——检验反应物之一(盐酸)是否过量——盐酸的性质——酸的性质,结合检验方法还需有明显的现象,从而准确找到完整正确的答案。

例3:瓶吞鸡蛋的实验

信息转化思路:瓶吞鸡蛋——瓶中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瓶中压强减小——气体减少(或是气体温度降低)——气体被吸收——与加入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二、多角度品味化学知识——体会严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习需要严谨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应付。善于多角度品味化学的知识点:概念、方程式、物质性质等等,逐渐建立起一架无形的由知识点转向问题解决之间的桥梁。

例如:多角度品味化学方程式C+O2CO2

碳可以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不能是燃烧吗,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是1:1:1,各物质的质量比是:3:8:11,这是一个化合反应,这是两种单质之间的反应,表示煤燃烧的主要反应,可以制得二氧化碳,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含碳物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量会产生温室效应……

通过多角度审视我们看似很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后,会发现一个小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承载着很多的化学知识点——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制备、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基本反应类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当然,多角度品味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法的体验过程,通过训练、模拟、自发,学生学会用这样的方法看待事物,善于变通,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实验或是装置的评价,还会影响学生未来一生的生活。

例如:小红查阅资料获得信息:(1)2Na+C122NaCl;(2)2Mg+CO22MgO+C。

通过这两个反应形成四点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①工业上常用反应(1)生产食盐②反应(3)属于置换反应

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④不是所有燃烧都可用CO2灭火

A.只有①②④B.只有②④C.只有②③④D.只有①③

结合工业制取物质的原则,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比较、分析、归纳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现有反应:①Zn+CuCl2=ZnCl2+Cu;

②Cu+2AgNO3=Cu(NO3)2+2Ag;③Cl2+2NaBr=2NaCl+Br2;④Br2+2NaI=2NaBr+I2。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四个反应有相似之处:均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反应。再分析这四个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相似之处:_________。

当学生习惯于多角度看待一个问题时,会感到问题的提出都很自然,是可以预见的,有利于避免思维定势,答题也会随之变得顺利、正态。

三、分层次零整互换——学会有序

教学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简单的问题科学化。物质的性质学习是初中化学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常感到繁琐、容易混淆。如果在学习中善于将复杂的物质性质进行分层,将会使繁杂的知识变得有序、简单。

例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就可以将知识进行分层,第一个层次要求能熟练说出酸的五条性质是什么,第二层次要求清楚酸的五条性质的制约条件,第三层次要求在制约条件下能举出常见代表性示例,第四层次要求根据示例归纳出产物规律,第五层次要求能举一反三、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同样,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也可以逐层分解:初步学习首先知道有3条性质,其次能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光合作用除外),然后对比感受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的道理,最后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实例(比如生产汽水、鸡蛋保鲜、自然界碳循环等等)。

学生初学时一定要沉住气,不要急于求成,逐步弄清楚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将复杂的知识条理化,将难点分散,当依次理解了零散的知识点后还要善于化零为整,将知识整合,打破原有的层次,形成整体的认识,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

“兴趣源于知识格局”,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不能依赖几个有趣的实验,更能长久地延续化学学习兴趣的根本方法是构建起化学知识的格局,只有学会了才能进一步产生兴趣。因此,通过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方法将所学化学知识条理、整合,无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是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都非常有效。

四、养成提问的习惯和意识——体会职责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没人能够替代。只有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学习、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才可能学好。在教学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将知识点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出来,学会追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初步培养质疑的习惯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开始。将知识点叙述的肯定句变成疑问句。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这样反应吗?——哪些是特殊?

再例如: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怎么变化?——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都是这样吗?——不都是。

哪些例外?——熟石灰。

熟石灰溶解能力如何变化?——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长此以往,还能较系统地认识化学学习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而考试则多是考一般规律或特殊示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惯性,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此外,在化学教学中贯穿人格的其他维度——比如坚持、勤奋、自律、自信等等,在构建化学知识格局的同时逐步完善学生人格,使初中化学教学真正成为公民的化学,对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使化学对学生产生最深久的影响,实现学科教学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桑青松.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德胜.化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4]郑长龙.化学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十七中

邮政编码: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