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对照研究

陈雪春王进义

陈雪春王进义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典抗精神药物和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对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药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非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分析不同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实验组患者入组时有12例发生率窦速,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其他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2例室上性早搏,占1.38%;2例室性早搏,占1.38%;12例ST-T改变,占8.28%;30例窦速,占20.69%,15例窦缓,占10.34%;3例传导阻滞,占2.07%;1例Q-T间期延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对心血管系统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典抗精神药物;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心肌损害;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19-02

精神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疾病更多的以抗精神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抗精神药物能够引起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等,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1]为了探讨经典抗精神药物和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变化。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药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1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为(31~78)岁,平均年龄为(54±0.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9)年,平均病程为(3.2±1.1)月;对照组有患者100例,男51例,女49例,患者年龄为(30~76)岁,平均年龄为(53±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5.8)年,平均病程为(3.4±1.6)年。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每次肌肉注射100mg经典抗精神药物舒必利(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75),每天2次,连续使用2周(1个疗程)[2]。

实验组采用非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每次口服1片利培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160),每天2次,连续服用7天,第8天开始每天口服2-4mg利培酮,此后维持该剂量不变,连续使用7天。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进行心电图评定,分析不同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表现[3]。

1.3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房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方差)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入组时有12例发生率窦速,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23例发生窦速,发生率为23%)(P<0.05)。心电图其他差异不显著(P>0.05)。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2例室上性早搏,占1.38%;2例室性早搏,占1.38%;12例ST-T改变,占8.28%;30例窦速,占20.69%,15例窦缓,占10.34%;3例传导阻滞,占2.07%;1例Q-T间期延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5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精神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疾病类型较多,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且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患者甚至为出现自杀等现象,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疾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方法更多的以抗精神药物治疗为主,但是无论是非经典还是经典抗精神药物都容易造成心脏不良反应,且30%-80%患者心电图发生改变。抗精神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方面变化,主要表现为: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非经典抗精神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动态心电图变化相对较少,但是也会引起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心律失常等,由于抗精神药物对心肌的动作电位产生影响,从而容易引起多极化障碍。部分抗精神药物甚至会抑制心肌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次摄取;药物会阻断α-肾上腺受体从而造成患者心率加快,患者治疗时应该联合服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则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动过速。同时,对于一些非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时应该加强患者病情监督,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对于出现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应该立即停止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对心血管系统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盛夏.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11):40.

[2]张彬,展闯,孔艳翎,寇金爱,刘爱东.小剂量奎硫平治疗顽固性难治性失眠42例[J].中国民康医学,2010,(09):62-63.

[3]田志林,李秀珊.舍曲林合并奎硫平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