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矫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矫治策略

李慧

李慧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中心校068253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下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的分析,从生物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得出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成因,进而探讨矫治的策略。本文着重提出了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不单单是对其行为进行制止,而应遵守幼儿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规律,正确及时疏导幼儿不良情绪。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矫治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行为。它不仅给幼儿的生活及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影响到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形成。本文将系统地、全新地探讨当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做到全面预防、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健康发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言攻击、漫骂、诋毁、故意给其他幼儿造成心灵伤害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1.生物因素的影响。幼儿正处于发育的阶段,个体的发育都有个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幼儿本身大脑发育有缺陷,加上其情绪不稳定,探索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往往会在不确定的环境刺激下产生不合理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幼儿本身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家庭类型中,父母的“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老一辈的“过度溺爱保护”类型的家庭都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此外,父母的关系不和,在幼儿面前不注重自己的品行,经常吵闹打架,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内心及外在的言行。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幼儿不打不成器。其实当父母第一次发现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时,如果处理不当,采取体罚来制止其行为,不仅对幼儿心理无益也对行为改进无效,反而有可能强化幼儿的行为。

3.幼儿园环境及教育的影响。有关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的攻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这就说明在幼儿刚入园时有个适应期,往往在这段时间攻击性行为大多表现在身体和破坏物品两个方面。幼儿在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积累一些挫折、压抑、焦虑感、恐惧感等各种消极情绪,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遣和发泄,也容易使幼儿产生各种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当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时,教师因自身原因对此处理不当,都会滋生或强化幼儿攻击性行为。

4.大众传媒的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电脑也很普遍,甚至在幼儿节目里还上演着暴力事件的场面,无形之中影响着幼儿,使他们由无意模仿转变为有意攻击侵犯他人。另外,幼儿喜欢游戏,但在游戏种类中,很多具有血腥恐怖和动作暴力的情景,这些场面与描述都会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综合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1.注重孕育期的保养工作。根据生物因素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很自然就能联系到胎儿的发育与母亲在怀孕期的状况有密切关系。虽然由于遗传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影响并不大,但为了防患于未然,孕妇要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胎儿环境努力做准备。母亲可通过参加有关保健课程,多看一些育儿书以获取相应知识,尽量避免由于不了解而疏忽注意的细节,对胎儿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注重婴儿情绪控制关键期的发展。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的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幼儿进园之前,情绪的获得已经构建,攻击性行为与情绪控制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婴儿期建议家长及时解读幼儿的内心需求,本着民主的教育态度,通过引导婴儿用积极正确的情绪表达,促进识别别人情绪能力的发展,丰富自己情绪表达能力,促进婴儿学会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

3.创设良好的外围环境。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幼儿面前出现不良的情绪、出现暴力行为。同时要注意控制媒体、社会生活中不良的信息,营造家庭、幼儿园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幼儿园位置应选择尽量远离吵闹喧嚣的地方,努力完善教学设施,为幼儿提供足量的玩教具和宽松的游戏学习环境。

4.正确解读幼儿情绪,理性对待攻击性行为。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要透过幼儿的行为解读幼儿的情绪,然后理性对待。

5.给幼儿一个正确的是非观,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养方式。从长远来看,建议家长为幼儿制定行为界限,明确告诉幼儿,凡是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对自己构成伤害的行为,都应该严厉禁止。还要告诉幼儿,当自己受委屈时,出手打人不被赏识,还可尝试用别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6.注重活动创设发泄环节,及时疏导幼儿不良情绪。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状况,心里会积攒一些不愉快的小情绪。这时就需要通过一些游戏的方法分散内心的怨气,要不然就会出现带有攻击性的行为。

7.家长、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当觉察自身情绪不好时,最好别接触幼儿,选择回避一会儿,等情绪稳定后再教育幼儿,以免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幼儿,防止他们情绪压抑出现攻击行为。

8.家长或教师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