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与途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形成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与途径研究

黄慧蕾

黄慧蕾/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人际交往称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才与人格的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交能力的强弱已称为衡量一个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对形成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与途径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条件;途径

一、形成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具体环境,离不开活生生的人。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基础上的。就环境来说,有家庭与学校构成的内部环境,也有社会与自然构成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往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出发点。一个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满人性和挚爱的家庭环境里接受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对其进入大学之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大。不仅如此,和睦、高尚、充满人文精神的家庭还是大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感情补偿、校正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的“血缘”基地。升人大学后,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环境。从客观方面看.学校领导、教师、员工要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学风,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物质场所和精神场所。而从主观方面讲,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条件,并与学校一起创造条件,自觉地、能动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环境既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物质文明内容,也有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精神文明内容。也有对人们地思想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精神文明内容。社会环境对人及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主要是通过加之观念及意识形态、文化分为、生活习俗、社会思潮、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人际认识和交往原则产生作用,而这些方面都会在学校环境中反映出来,以一种“侵蚀”、“润物”、“潜照”的方式对大学生发生影响。其特点是反应敏感,效果明显。如1966—1976年期间“文化大革命”运动,学生产生红卫兵组织,参加“破四旧”、“打砸抢”、搞武斗,学校发生学生斗教师、学生斗学生的现象,人际关系极大恶化。如今社会上出现的高尚的、先进的事物,如孔繁森事迹,巴塞罗那奥运会、北京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为祖国争光的事迹,社会上捐资帮助特困大学生复学的活动等都对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一)体活动的途径特别受到重视

譬如集体参观学习、听报告,是党员或团员还要通过组织生活,集体参加校园的文化活动。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不仅使自己受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且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增进了了解,产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谊。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便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实生活的变革,并从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真切的理解、对时代文化精神的体认。现代高等学校内组织的活动,在其精神实质上展示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高校群体活动,主要是以政治活动的形式为主,强调阶级斗争的内容,受极“左”社会思潮的影响,人际关系被政治运动扭曲。现在高校的人际关系讲政治,但也重文化氛围,从主体占有文化转向文化包容主体。大学生自觉地融人现代文化氛围,进而形成全新的文化视野,主导着主体进行新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大学生在群体活动中主体自我意识的凸现,表征着集体观念中的个人生活意义的内涵,说明个人的生命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自我的社会角色及个人的感情价值在群体意识中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当然,个体只有在群众实践中,在时代文化的氛围中,才能不断地矫正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己。大学生只有在群体的、时代的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拥有现代文化意识,并成为一个现代人。

(二)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今大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群体交往的特点主要使其人际关系富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人际交往不仅扩大了大学生交往的时空范围,加强了他们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解与体验,而且亦使其自身发生着变革,从而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如果说,人类个体早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水平一开始所受制子群体活动的话,那么越往后,主体能力的发展则越依赖于群体活动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的扩大、丰富和深化。只有当人的群体活动、群体意识形成了,人才开始了真正的社会文化生活,并使人在群体活动中增进了解与理解。社会实践活动,如搞社会调查,去穷困落后地区参加文化建设,参加遭受地震、水患、干旱破坏的地区的抗灾救灾活动及社区援助活动,挂职锻炼。这对于大学生较单一的师生、同学关系是一个开拓,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内涵。由此.可使他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直接参加社会现实的改革。从根本上说.社会实践、社会改革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动力。

(三)大学生的个体交往活动在其人际关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过去我们往往过分地强调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群体交往方式的意义,而过分地限制个体交往活动.把大学生个体与其周围的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限定在“严格”的范围内。认为个体交往多了就会影响集体活动的凝聚力.个体交往能对群体交往起消解作用,从而把个体交往看成是“小圈子”,“意气之交”。这是非常片面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中,个体与群体二者互补,缺一则不正常。

(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常常鲜明、强烈而且影响深远。第一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常常起定势作用,如果一个人给人留下的是诚恳、热情、大方的印象,自然受人喜爱,别人也愿意与之继续多交往。相反,如果留下的是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当然不会愿意接近。

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确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仪表。在公共场所中人们总是趋近外表美丽、英俊、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的人,并且常常有意无意中还会把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同他相应的身份、修养、品德连在一起,外表有魅力的人给人较好的印象,人们对之评价较高,也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美是人人向往的。第二注意言语表情。语言不俗、内容丰富有趣总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反之夸夸其谈、气味平庸,使人厌恶。第三注意举止。举止得体、优雅、潇洒,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修养,能增强人际吸引;反之,如果过分拘谨、轻浮、粗鲁则使人远离。总之,无论在求职、交友、恋爱,还是在课堂、集会等公共场所都应注意使自己个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是以后长期交往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穆怀中,《青年人际关系学》,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3]张景莹主编,《大学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葛明贵,储召红,李全彩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