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住校生的心理调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初中住校生的心理调适

莫靖碧

莫靖碧广西桂林市第十一中学541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初中住校生存在的“自卑、抑郁、无所适从”、“不合群”、“早恋”等心理问题的分析,展开对初中住校生在生活与学习上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住校生心理调适对策。

我校是市教育局直接管辖的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学校处于市区南部边缘,远离喧哗的市中心,生源主要是附近企业单位及从商人员的孩子,少数来自城郊及其他省市县。本着创新办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办了“走读、寄宿”双轨制。多年来,作为住宿班的一线教师,我认为住校生在生活与学习上出现的心理调适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一、住校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医生和专家们对在校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后发现,住校学生比走读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我校的住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后,不能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压力大、竞争性强,存在“自卑、抑郁、无所适从”、“不合群”、“早恋”等心理问题。

二、采取的对策

1.针对“自卑、抑郁、无所适从”现象

(1)自理能力的培养。

住校生的管理“事多、繁琐、责任重大”,最有效的管理是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我们就应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方面下功夫。

首先,心理指导。必须让学生明白现在是他们独立生活,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了。

其次,老师从生活细节着手,反复训练。促使学生不断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按月评出文明寝室、文明小舍员,激励和引导他们养成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个性。寝室卫生人人有责,大家共同爱护自己的家园,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从小事做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相互鼓励,融入集体,确立服务意识,关心寝室每人每事,摆脱依赖,逐渐走向自立。我校的住宿生通过这些日常的管理和训练,学生自理能力大大提高。

(2)自立自信意识的培养。

加强教育,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对住校生进行自我教育、思想教育,以增强住校生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腐拒变能力。要让学生体验人生、感受生活,使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没目标就没有奔头。每个学生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让孩子“跳得到,够得着”。如果定得太高,总也达不到,学生会失去信心。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目标要具体,内容要少一点,不能一下子贪多,多了达不到,难以建立自信。学生每达到一个小的目标,就及时肯定,学生就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

然后,帮助学生成功。每个学生都有成就动机,问题再多的学生,也渴望有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学生订出了具体奋斗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家长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成功由小到大,在于点滴积累。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老师要扶一把,这是培养自立精神的关键。

再则,激励学生。缺乏自强的学生,越责备越没信心,产生自卑感,严重的会自暴自弃。教育者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学生的缺点变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

第四,多给学生自主机会。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学生自己做的,老师就不要代办。如果老师包办代替,孩子就养成依赖性,依赖是自立的大敌。有的老师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学生服务,让学生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立精神的形成。有自立精神的学生,生活上依赖也会少一些。

最后,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挫折。

要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灰心,不丧气,总结教训,振奋精神,继续前进。这是培养自立精神的重要时机。让学生从小懂得“人生无坦途”,“要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3)自律能力的培养。

要把住校生管理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住校生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地保证了工作的有序展开,真正做到了让住校生有章可循,生活老师有制可依。教师要以德服人,言传身教,全面引导,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自己懂得根据纪律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达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2.针对“不合群的现象”

(1)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引导。

住校生因为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一起,“不合群”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以至于会影响他们将来的人格。多开设有关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的心理学讲座。让学生明白人是离不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应坦诚相待,互助互让。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克服嫉妒的和生活上的攀比等心理。住校生指导师除学业的指导外,更重要是关心住校生情绪上的微妙起伏,与他们交朋友,做沟通。在彼此建立信任、理解、支持的关系上,更好地把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2)教会学生合作精神。

多创设能让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学校政教处、团、队、学生会及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既促进住校生的团结合作,和谐相处,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团结的力量。

笔者在本班学生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显改善了住校生中的“不合群”现象。

3、针对“早恋”现象

早恋现象在中学生并不少见,调查表明住校男女生因相处的时间和机会较多,比走读生更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早恋现象不能操之过急,应以理服人。大多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早恋多少有点“谈虎色变”,恨不得乱棒打死,但操之过急恰恰适得其反。

(1)了解成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各项生理功能都有很大的发育,随着生理发育的日益成熟,性意识的萌发,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并渴望与之接近、交往。而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冲动,抑制力较差,如果处理不当,学生的这种行为、心理极可能过渡为“早恋”。“早恋”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作为初中教师,更应该了解“早恋”产生的原因,掌握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较好地处理和引导学生的“早恋”心理和行为。

(2)教师要正确区分早恋行为和同学友情。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加之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变化,思维活跃,渴望理解,逆反心理也较强。因此如何区分学生是早恋还是同学友情,是能否做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的关键,稍有不慎,就会适得其反,既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又达不到目的。关于早恋问题,不能仅仅是对他们的批评和否定,而应更多地疏导,给予他们帮助,引导他们领悟人生的真谛,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最美的情感,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中,让他们在人生的漫长路上领略真正的快乐!找到孩子早恋的根源,掌握孩子的心理,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与沟通。

(3)“对症下药”

首先,加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处在生理和心理突变的矛盾时期。使孩子意识到两性的区别,在心理上存在一种潜在的欲念,对异性产生吸引力,这是一种原始本能。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些生理、心理的现象,使学生在心理上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然后,鼓励学生异性间正常交往。通过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可知,异性对自己能够产生吸引力,并渴望去了解对方。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异性间的正常交流。在与异性交往中,应该以平常的心态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纯洁的友情。在表达友情时,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必羞怯忸怩,也不要神神秘秘,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另外,应鼓励学生之间三五人的小团体聚会,这样就会更加有益于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矫正他们错觉心理,引导他们建立纯真的同学友谊;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已发生的早恋现象,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做到无话不说。学生中出现早恋的现象,要冷静对待,要替学生保守秘密,注意家校联系的方式,要让学生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关于本班的早恋现象,笔者用以上办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解决了早恋问题,还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并化之为学习动力。

总之,对于初中住校生的心理调适,教师应本着一切为学生着想的原则,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实践、总结、创新,真正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邵宗杰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永新主编《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3]黄煜峰雷雳编《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