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活动式数学教学模式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建构活动式数学教学模式的尝试

黄全顺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体验;角色转换

作者简介:黄全顺,任教于四川省西昌市月华中学。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教育,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数学规律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设计,进行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式教学,即从数学学科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为学生设计提供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及方向,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数学活动的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生要实现意义建构,就要把握好学习的四大要素:创设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教师设计数学活动搭建“教”与“学”的思维平台,创设引入概念,激发学生深入讨论的情境、学生将知识内化和外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主动实现意义建构。

数学活动式教学模式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其特点是:重视问题的提出而不仅是解答数学问题;强调通过生活经验建立数学模型,激发学生乐于参与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注重保持认知的灵活性,协调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自我评价。

知识在师生“开放”的互动取代“僵化”的单向灌输中传播。由于活动式教学模式更注重“人”的因素,它是一种基本的、开放的、可无限细分的宏观模式,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以教师水平和学生特点、所授课的类型和教学硬件条件作为设计的依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活动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活动式学习达到理想的目标。

一、活动式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传统教学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等待知识的传授,而他们的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关注,处于被动与依赖地位,缺乏主动性。

活动式课堂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营造他们积极的学校生活体验,围绕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形成,开展培养数学素质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将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兴趣、情绪调节活动场所,引导学生学会经常进行经验体验,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构建知识,通过告知同伴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与自信心和自我探究的行为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发生内在的重要变化,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

二、活动式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在讲台,教师也不再是处于学生学习的“独尊”地位,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荷兰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合作交流、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

只有当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体验数学规律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成功的喜悦才会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去分享。

三、设计活动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1.设计过程

即设计的数学活动是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2.转化应用

学习转变为通过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观察、测量、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情感体验

通过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亲身体验到付出一定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经受挫折对自己毅力的挑战和思维直觉、推断逻辑的检验、锤炼。

四、活动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1.操作性活动

把初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定位于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融为一体,实践活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制作的机会。

如: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正方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5×5的大方格纸,让学生动手剪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来做正方体,并由学生总结出展开图的11种类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体方块,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搭摆立体的活动,给出侧视图平面形状,由学生搭建其可能对应的立体。

在教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可由小组统计折叠剪绳的根数,来寻求21、22、23、24……的结果和探讨剪的次数与指数的联系。

2.角色转换活动

数学活动式教学要从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及认知水平出发。教学中应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角色情感体验,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数学的美感在于研讨的答案的趋势,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是中小学数学的一个共同目的,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智力的欢乐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自己要成为一个数,一个点,体验数学的美妙与动感。

如针对七年级学生对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4︱、绝对值大于2小于5的数,6的相反数等指令,符合教师的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

通过学生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活动,学生对数轴上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

3.理论基础性研究活动

每一章教学结束时,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单元小结,绘制章节框图,使学生自己去理清知识结构,挖掘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探求解题规律。

总复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水平和自主探究能力,指导学生自定一个研究专题,写一篇有关的小论文。“例谈几何题的代数解法”、“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与系数的关系”、“一道习题结论的应用”、“例谈探索性问题解法”、“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等等,并鼓励学生从小题目着眼,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不追求长篇大论。

只要学生的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理明白,这样的文章就是好论文。学生研究与探索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要把教室内外、校内外的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事物,找出问题的解答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活动式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度”,把握课程的导向与密度,使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是拘泥于课本、教师的影响,而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活动式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李毓佩.中学数学科技活动[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2003.

[2]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市月华中学

邮政编码:615000

AnAttempttoConstructMathematicsActivitiesClassroomTeachingPattern

HUANGQuanshun

Abstract:Classroommanagementisthedecisivefactorineducationsystem.Allideasandprocessesofcurriculumreformmustbeaccomplishedthroughclassroomteaching.Thispapermakesabeneficialattemptto“constructmathematicsactivitiesclassroomteachingpattern”.

Keywords:classroomteaching;sentimentexperience;role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