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婴幼儿心脏病术后监护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心理干预在婴幼儿心脏病术后监护中的应用

陈丽珍

陈丽珍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婴幼儿心脏病术后监护中的应用。方法:将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干预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术前访视、舒适护理、治疗性抚触、亲体交流;比较两组患儿哭闹情况、腹胀、肺部感染。结果:两组患儿哭闹、腹胀、肺部感染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患儿的心理特点,借助心理干预,促进患儿适应无陪的重症治疗环境,提高护理依从性,减少患儿哭闹、腹胀、肺部感染等。

【关键词】婴幼儿;心理;沟通;抚触;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023-02

婴幼儿在体外低温麻醉下行心脏病直视手术后进入ICU监护,与亲人分离,且年幼,不能用语言表达需求,无自控制能力,表现为躁动、恐惧、情绪不稳定等[1],均对手术效果和护理产生不利或难以预知的影响,所以精心的心理护理显得更重要。我们对60例婴幼儿心脏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采取序贯性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择期患儿心内直视手术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干预组50例。入选标准:①术前无肺部感染,有自主咳嗽能力;②体格发育正常;③年龄4个月~3岁。排除标准: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或简单先天性心脏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②先天性智力障碍;③肝、肾、肺等功能不全者;④先天性气管软化,或气管软骨发育不良。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无差异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术前访视、舒适护理、治疗性抚触、亲体交流。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哭闹、腹胀、肺部感染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哭闹、腹胀、肺部感染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哭闹、肺部感染、腹胀结果比较(x-±s),[n(%)]

表1显示,两组患儿哭闹、腹胀、肺部感染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心理干预

3.1术前访视

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术前日由心外ICU护士进行术前访视,评估患儿身体发育情况,自主咳嗽能力等一般情况,抱患儿入ICU。ICU护士通过抚触[2],搂抱,一起玩游戏等形体语言与患儿亲切地交流,让患儿信任护士,减少其陌生感及恐惧。

3.2舒适护理[3]

病床周围特意用卡通装饰,床单位也用卡通画布类;将患儿置于辐射台或暖箱的椭圆形“鸟巢”里;利用电视机或医护人员的手机播放动画片和儿歌;用玩具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3.3治疗性抚触

两手指腹从额头中央向两边推;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按摩下腹部;胸部体疗,手动震颤左右侧胸,叩背从肺底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轻拍背部;对于不会咳嗽的患儿,食指和中指轻压气管,引起咳嗽反射或者让患儿哭喊。

3.4亲体交流

护士面带微笑,用慈祥的目光对视;操作前中后叫患儿的乳名;用鼓励和表杨的语言进行交流;多陪伴,多抚触,与患儿说悄悄话。

4.讨论

4.1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处于信任一不信任期与自主疑虑期之间,有了各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对人对物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1],但患儿这时仍然能够接受陌生人的注意和关爱,也能忍受暂时与父母分离,所以应多关注心理护理。患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入住ICU,与亲人分离,存在分离焦虑不安。术前访视时,应当着患儿的面与家长亲切交谈,让患儿知道这里的医护人员也是叔叔阿姨,与护士产生亲切感,促进护理治疗的依从性。

4.2婴幼儿时期意识逐渐形成,对环境的变化有了明显反应。患儿的恐惧心理不是来自疾病而是来自陌生的环境。就医环境,一个床单位就是患儿的生活小天地,床边的物品、设备均产生好奇或恐惧感。因此,对病床周围特意用卡通装饰,床头挂患儿喜欢的玩具,床单位也用色彩鲜明的卡通画布类;营造类似母亲子宫具有边界感的舒适环境,患儿置于辐射台或暖箱的椭圆形“鸟巢”里,气囊圈上都设有形状对应的棉质布套,使患儿的接触位置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吸水性,让患儿更舒适。满足患儿一些生活习惯,利用电视机或医护人员的手机播放动画片和儿歌,抱着患儿喜欢的娃娃或玩具,及时满足患儿,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低恐惧感、疼痛不适感。

4.3抚触是护士通过温暖的双手对患儿各部位的皮肤进行有序的抚摸和接触,让患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安慰。患儿心内直视手术后进入ICU,与亲人分离,且年幼,不能用语言表达需求,存在躁动、恐惧。文献也认为[4],由于婴儿配合能力差,为了让婴儿信任护士,多重护理干预,患儿与护士产生亲切感,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度。通过皮肤接触,既满足皮肤饥饿感,又可使患儿全身放松。抚触减轻患儿的痛苦,促进患儿早日活动;抚触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也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5],增加患儿食欲,又因减少了肠外营养而减轻了患儿心脏负担,减轻了家属经济负担。

4.4在机械通气期间,患儿被迫仰卧位并四肢被约束,有强烈的被迫及恐惧感。术前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患儿陌生和恐惧感,使患儿配合呼吸机治疗,减轻应激源,胸部体疗协助排痰,诱发性咳嗽咳痰,减少负压吸痰的次数,也减少吸痰引起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损伤和感染机会。当患儿麻醉清醒,护士通过抚触及搂抱等肢体语言、播放轻音、同时配有轻柔微笑的悄悄话乐等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让患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使其全身放松,稳定情绪,避免躁动和哭闹挣扎,减少喉头水肿等并发症。

4.5根据患儿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熟悉患儿的生活习惯和肢体语言,满足患儿生活习惯;尽量多陪伴,当患儿不适哭时及时守护身边,哭是患儿对需求或不适的表达;多与患儿语言的交流,操作过程中叫患儿的乳名,用亲切鼓励和表杨的言语;多与目光交流,让患儿从护士慈祥的目光里找到安全感;适时抚摸患儿,握握小手,拍拍头额,来个拥抱,让患儿感受护士的爱。

5.小结

患儿离开父母,住在无陪护又多仪器的监护室,又手术疼痛等不适都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机体内环境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影响治疗。针对患儿特点做好心理干预,患儿置于类似家庭环境的监护室和类似母亲子宫具有边界感的舒适环境里接受治疗监护,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监护室护士通过眼神、微笑、拥抱、抚触等玉患儿进行情感交流,与护士愉快地互动,稳定情绪,减少哭闹;舒适护理,患儿与护士产生亲切感,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度,也增强了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提高满意度。护士与患儿有效接触沟通,治疗性抚触,舒适护理对促进患儿的康复,减少和防止感染。

【参考文献】

[1]李幼穗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8.

[2]黄燕,梅赣红,胡小红等.治疗性抚触在婴幼儿心脏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03.

[3]张素萍.舒适护理在婴幼儿手术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2,34(16):2258.

[4]陈春梅,费建,业萍.婴幼儿术前心理护理对手术应激影响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8):66-67.

[5]段丽红,李卫红,史粉桃.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5):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