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内涵与规划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6
/ 2

海绵城市的内涵与规划策略探讨

曹亚飞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518000

摘要:在当今各地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城市看海、水体黑臭等热点问题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强调通过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建设途径进行分析后对规划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字:海绵城市;内涵;规划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极端天气频发,并且建设开发强度逐渐增大,排水管网系统及防涝系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我国水安全保障不足、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为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讲话精神,切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城市发展理念,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运维的质量和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要求尽快构建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1、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和公园绿地、水系湖泊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利用、储存下渗和截污净化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控制雨水的径流,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通过下垫面来控制雨水的产流和汇流,恢复和修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建设目标。从而解决和缓解城市内涝、城市水体黑臭、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病。

2、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第一方面是对城市现状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水系、湖泊湿地等对水生态敏感的区域,保留有足够多的用于涵养水资源、应对大到暴雨的森林绿地、河湖湿地等生态资源,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不变化,保障雨水径流量不大于开发前。第二方面是进行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对于城市传统模式开发建设时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河流水系和其他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环保的手段进行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激活其生态功能,并保障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比例,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第三方面是进行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对城市开发强度进行合理控制,在城市用地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环境用地,控制城市中不透水的下垫面的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开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建设需要适当的开挖河湖水渠,增加水域的面积,进而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策略

(1)竖向规划策略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竖向规划方面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区的主要低洼区、主要的汇流路径以及主要的坡向坡度等内容。在竖向规划中,需要尽可能的尊重规划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尊重原有排水方向,减少对规划区现状场地的大规模挖填和人工化处理。需要根据排洪防涝的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地质土壤条件和城市建设的需求,统筹场地竖向、城市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的布局,提出地块控制性标高,低洼区域应划定汇水范围,为建筑选址提供依据,使雨水有序的汇入周边绿地及水系。对于滨水地区的坚向规划设计,要规划和利用好滨水空间,规划建设易达连续的公共空间,满足亲水的同时,提升环境品质,同时加强雨水的渗蓄和排放。用地的规划高程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并且要比周边道路的最低高程高0.2m以上。

(2)用地布局规划策略

在用地布局规划方面,需要结合区域排水分区和排水防涝模拟分析,确定片区低洼易涝高风险的区域范围,并对该易涝区域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竖向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避免内涝高风险区域的开发强度过高。根据排水分析,对主要的径流通道及周边用地统筹考虑,合理布设公园绿地、公共开发空间和道路设施等用地。对于雨水径流量较高的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应与雨水径流量较低的学校用地、公园绿地等地块交叉布置。面积较大的雨水径流量较高的区域,应通过水系、下沉式绿地等空间进行滞蓄过度,应适当增加海绵设施以减少雨水径流量,缓解雨水管网排水压力。

(3)绿地规划策略

在绿地规划方面,需要考虑增强绿地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等复合功能,结合区域特点,明确公园绿地等的汇水范围、不透水面积的比例、水面率、雨水调蓄容积等指标要求,分担周边区域雨水径流压力。同时要落实城市绿线建设要求,明确城市绿地的范围和规模,结合绿地的竖向设计、功能形态等要求,在保障绿地景观效果和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公园绿地系统,收集消纳自身及周边地块的雨水径流。对于不涉及防灾避难功能的城市绿地,在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与水系的基础上,加强对周边雨水径流的调节作用,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森林景观等多层次的生态形态,恢复场地的生物多样性,引导节水绿地的建设。植物的选择方面应选择适宜本地气候和本地土壤的耐干耐旱型本土植物。

(4)地块管控规划策略

在地块管控规划方面,需要根据地块现状情况及规划情况的不同,将上层次规划确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标准分解到各地块上,来确定每个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如果各地块目标核算难以满足排水分区整体目标,则应在排水分区范围内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和增设调蓄设施等方式控制径流量,来满足排水分区整体目标。在地块管控规划时,需同步提出地块用于控制径流污染的海绵设施、布置方式及建设要求,确定各地块径流污染控制指标。根据各地块可达到的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下沉式绿地率等引导性指标,复核各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5)排洪防涝规划策略

在排洪防涝规划方面,首先根据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排水体制、设计重现期和主干管网的布局情况,进行规划布局,确定雨水管渠的位置、管径大小及管内底标高等内容,并根据需要合理布置排水泵站,保障雨水排放畅通。同时应根据各地块的径流控制指标,结合排水管网管径、分布情况等基础数据,应用模型软件模拟分析,并对管网规划方案进行调整,已满足规划目标。应根据地形分析,合理规划确定城市超标雨水径流排放通道,以应对大暴雨状况,使超标雨水顺畅排放。

(6)市政道路规划策略

在市政道路规划方面,首先应根据市政道路的布局情况及现状条件,特别是绿化带建设情况,确定各条道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然后根据道路等级、路网结构等道路特点,在确保道路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道路径流控制的要点,进一步确定道路断面及道路竖向设计,并与周边的公园绿地或者公共开放空间衔接。在满足道路功能的条件下,应尽量设置连续的绿化带,以减少雨水径流量,同时考虑用下沉式绿化带来滞蓄雨水;城市道路中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宜采用透水铺装,促进雨水的下渗;城市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及公共开放空间在满足景观效果和道路功能的基础上,应考虑道路雨水的汇入。对于下凹式桥梁、地下通道等易积水路段,应根据径流控制目标合理设置蓄水池,排水泵房等设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王思思,乔青,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北京规划建设,2010(3):54-58.

[2]李俊奇,黄静岩,王文亮,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给水排水,2017,8.

[3]章林伟,牛璋彬,张全,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给水排水,2017,43(9):1-5.

[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