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提升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提升建议

马霞通讯作者:赵霞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使医疗机构需要接受多方面新的挑战,基层医务人员要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及医学伦理素养对和谐医院建设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伦理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有效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培养

一、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不高的表现

职业伦理是具有专业技能的某一行业群体总体性的价值要求和行为规范。一些人和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功利看得高过医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个别医院和医生让患者做额外的检查。因为治病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为,一般人不懂得治病的过程,比如对于一些检查是否必要,患者无法做出判断。这就导致个别医生为了利益,而让患者动辄就去做大型检查。

第二,有的医生总选择给患者开高价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治病,很多人不再斤斤计较费用问题,甚至很多人宁愿花高价买好药,如果医生给他开了低价的要,他还有点不放心。但患者有这种心理,并不意味着医生可以这样做,医生在行为选择上应该以有效治疗疾病为目的,以患者的身体健康为最终宗旨,而不应该以医院的营利为最终目的[1]。

第三,有的医生习惯用药过重。较为专业的医生在为患者治病的时候,能吃药的不打吊瓶,用药能用效力轻的不用效力重的。但是一些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对于小小的感冒,上来就开头孢这样的药,这样的药治疗效果当然好,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尤其对于那些医学知识欠缺的患者,他们还会觉着这个医生治病效果很好,实际上这种行为是缺乏医德的表现。

二、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在机构建设亟待加强、医务人员有待增加的情况下,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急需提升。

(一)基层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医生职业本应以服务为主,服务意识应相当高。一般基层医院的就诊患者数量较少,基层医生应该尽力做好针对性的服务工作。但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部分基层医务人员自我认识不到位,认为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医术低,特“憋屈”甚至“难以启齿”,缺乏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则以基层医疗机构为“跳板”,或“暂屈其身”,或“下派镀金”,对工作报应付态度[2]。

(二)基层医务人员人文关怀不够

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是要关心病人的健康,珍爱患者生命,尊重患者隐私,维护患者利益。其核心是尊重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维护人的价值、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对患者一视同仁是自古以来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一些医务人员不能完全做到对患者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能保证全神贯注地听取患者病情陈述,这些都说明目前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

(三)基层医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责任意识是指医务人员任何时候都应当明确自身职业的特殊性,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当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由于对本身工作岗位的不满意而带有的“思迁”心态使其难以安心本职工作;调动无门的“怨天尤人”心态使其缺乏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患者的“暂时观察、伺机转院”心态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敷衍行为,“转让”心态较重。由于职业责任感的缺失而导致有些医务人员不认真对待患者,诊断敷衍,对患者的疑问爱理不理,甚至表现出急躁和不耐烦的情绪等,这些都对患者治疗不利。

(四)医师协会未有效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国医师协会于2002年9月1日宣布成立。该会基本宗旨是行业“自律”和“维权”,但目前主要任务基本停留在“维权”和“培训”方面[3]。当医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中国医师协会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捍卫医师的权例,这是该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自律方面,也主要强调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去规范医师行为,提高医生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和解决能力,知道医师享有哪些权利,病人享有哪些权利,才能有效避免非医疗事故性纠纷。也就是说,医师协会尚未在职业伦理素养培养方面有大的作为。

综上所述,要根据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浓、人文关怀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医师协会自律作用未有效发挥、伦理教育弱化等深层次原因,寻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的较优路径,有效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就显得极其重要。

三、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养提升建议

(一)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要使基层医务人员职业认同优先化,首先,要改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错误认知,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和大中型医院只是医疗分工的不同和工作上的互补关系,而不是层次上的优劣等次,给予基层医务人员十足的信心和鼓励。其次,要建立大中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联合互动机制和联谊机制,大中型医院通过送技术进基层、送名医进基层、远程实时指导等方式与基层医疗机构共享优质资源。最后,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真情感动人,以真心感化,以真意吸纳人,以真爱凝聚人,强化员工爱岗敬业的道德理想、树立员工为患者服务的道德理念,增强员工“尊重人权”的道德意识。

(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并重的综合绩效考核方案能够避免目前医务人员以量为主忽略质的工作模式,督促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病因,做出最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诊疗决策[4]。同时,通过医务人员之间互评、患者满意度反馈等形式对医务人员的职业伦理做出评价,在医院内部推行职业伦理积分管理,并将相应的指标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使医务人员的优质服务能够在薪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医师协会在职业伦理自律中的作用

医师协会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行业自律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发挥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例如,根据协会宗旨的要求,加强在职业伦理建设方面的工作,开展针对执业医师的道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协会道德建设的方案,制定执业医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宣传《执业医师法》,弘扬以德为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职业道德。为医师提供有关道德、伦理方面的咨询工作,充当医师的参谋、顾问等[5]。

(四)加强对基层医生的正面强化教育

在医德建设过程中,强化对医务人员的正面教育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要坚持正面的医德理论灌输、正面典型宣传。加强医学伦理教育,促使医生形成职业道德的自律动力。[6]。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坚持正确的医疗服务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明确“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道德责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通过不断强化的正面道德教育与引导,使广大医务工作者逐步养成科学的职业伦理价值观,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明月.资本逻辑对医生职业伦理的侵蚀及其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0):169+83.

[2]潘昱州,彭荔.基层医务人员职业伦理培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100-102.

[3]曹永福.从他律到自律:能否使中国的医务人员将遵循职业伦理变成自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06):18-20.

[4]张少哲,向伟.湖北省医院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09):1-3.

[5]李珑,孙超,姚玉芳,徐昱,杜娟.关于医务人员职业伦理价值观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03):26-31.

[6]胡容.从医学伦理视野看医生职业道德的问题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8):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