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赵双琴张英剑田笑笑

赵双琴张英剑田笑笑(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471003)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033-02

【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原因。方法调查上消化道出血2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106例)和非NSAIDs组(163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溃疡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6.1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占66%,均较非NSAIDs组的46.4岁、23.9%高(P<0.01);糜烂、多发、复合型溃疡病灶在NSAIDs组更多见(P<O.01或<0.05)。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消炎药非甾类上消化道出血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降低血小板黏附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据估计,全世界每年NSAIDs处方在10亿以上,每天约有近3000万人服用NSAIDs。其相关不良反应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了解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共269例,男157例,女112例,根据出血前l周内是否服用过NSAIDs,分为NSAIDs组及非NSAIDs组;入选标准为:所有患者有呕血和/或黑便发生,大便或呕吐物潜血检查阳性,入院后经胃镜检查和临床症状,诊断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急性胃黏膜病变者。除外由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出血、食管病变出血、消化道肿瘤及其它各种晚期肿瘤、外科手术患者。其中NSAIDs组106例,男61例,女45例,平均年龄56.1岁;非NSAIDs组163例,男96例,女67例,平均年龄46.4岁。

1.2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镜下表现,包括病变性质(糜烂或溃疡)病灶数目(单个或多发)病变部位(胃部、十二指肠球部或复合型病变)。所有患者均行快速尿素酶检查,确定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Hp)。了解患者是否有吸烟史、溃疡史。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另外,对NSAIDs组同时观察患者的服药时间,原因、种类、剂量,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l0.0软件对数据作统计分析,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的临床特点比较用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SAIDs组服药原因、种类、剂量及时间服药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性关节炎;服用药物主要是阿斯匹林、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剂量均为治疗剂量;时间:69例患者服用药物在1月内。

2.2NSAIDs组与非NSAlDs组临床特点的比较

2.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年龄及是否有Hp感染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性别构成、吸烟史及既往是否有溃疡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临床表现两组均以腹痛、黑便或/和呕血、贫血为主要症状,(见表1)。NSAIDs组大便隐血、贫血的发生率高于非NSAIDs组;而腹痛、上腹部不适、烧心或反酸的发生率低于非NSAIDs组;以上临床特点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便和呕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比较[n(%)]

2.2.3胃镜下病灶表现比较:两组病变性质(糜烂、溃疡)部位(胃部、十二指肠球部、复合型)及病灶数目(单发、多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变部位(胃部、十二指肠球部、复合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胃镜下病灶表现比较[n(%)]

3讨论

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抑制环氧合酶(COX),使胃肠粘膜中经COX-1途径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内生前列腺素减少,削弱了保护机制[1]。(2)抑制血栓素A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诱发出血。(3)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4)削弱胃粘膜屏障,影响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5)减少肝脏凝血酶原合成。本研究显示,最常服用的药物是阿司匹林。文献表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75Mg/d为2.3,150Mg/d为3.2,250Mg/d为3.1,300Mg/d为3.6~3.9;30Mg/d的阿司匹林也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2]。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更多见于老年人,NSAIDs组年龄为56.1岁,这与老年人是服用NSAIDs的重要群体有关。据Hallas等报道,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65岁者,每增加1岁胃肠道并发症的危险性增4.0%,原因可能有老年人胃粘膜呈退行性病变,血供不足致营养不良;老年人动脉硬化等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影响粘膜的再生修复;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药物代谢及清除能力下降,使NSAIDs在体内蓄积,毒性增加。本研究发现,NSAIDs致老年人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下列临床特点:①发病高峰在服药1月内。本资料69例(65.1%)患者在服用药物1月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但有研究显示在开始服用NSAIDs的1-3个月内,胃黏膜损伤最显著[3],因此,需对服用NSAIDs者从开始服药时即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持续系统观察,才能准确评估胃肠黏膜耐受性及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②起病隐匿,无明显上腹部疼痛等消化道症状,多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这是由于NSAIDs具有“镇痛”作用,患者表现为无症状,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③大便潜血阳性及贫血多见。NSAlDs组大便潜血及贫血发生率高于非NSAIDs组,是因阿斯匹林及其他NSAlDs常引起患者大便隐血,由于日常出血量少,未能引起患者注意;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未能及时就诊,导致病情耽误,使患者就诊时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因此,对服用者,应定期进行大便潜血实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出血征象。

据报道NSAlDs对胃黏膜结构的破坏使机体对Hp的易感性增加,可进一步加重局部胃黏膜损伤[45],提示NSAlDs服药史与Hp感染有一定联系。在本研究中,NSAIDs组患者有Hp感染史率高于非NSAIDs组,提示了Hp可能会加重NSAIDs所致的胃肠黏膜损伤。而且,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慢性活动性胃炎,胃黏膜受损程度比非NSAIDs用药者严重,说明Hp感染者服用NSAIDs后显著增加了出血的机会。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用药的多样化,临床医生在应用NSAIDs前应注意相关高危因素。加强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对必须使用,应选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NSAIDs中选择型更好的COX-2抑制剂。总之,虽然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起病隐匿且突然,但是,只要加强临床用药预防措施,以及对需要长期服用NSAIDs患者定期行粪便隐血检查,即可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LaineLgIriskandriskfactorsofNSAIDs.JCardiovascPharMacol,2006,47Suppl1:S60-66.

[2]SvanesC,OvreboK,SoreideO.Ulcerbleedingandperforation: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orhelicobacterpyloti.ScandJgasteroenterolSuppl,1996,220:128-131.

[3]SlatteryJ,WarlowCP.ShorrockCJ.eta1.Risksofga-strointestinalbleedingduringsecondarypreventionofvasculareventswithaspirin-analysisofgastrointestinalbleedingduringtheUK-TIAtrial.Gut,1995,37:509-511.

[4]刘学员,刘新丁,胡建雁.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与胃肠损害.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3):444-447.

[5]ChanFK.Helicobacterpylori,NSAIDsandgastrointestnalhaeMorrhage.EurJCastroenterolhepatol,2002,14(1):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