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情境教学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情境教学实践与思考

张寅怡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215611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值得每一位老师探索与研究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科内容只有和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才能真正展现出它的素养价值。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不仅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桥梁,也应该是学生锻炼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舞台。下面笔者就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情境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生活,聚焦社会热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理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课堂中要以社会热点、时政材料为背景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实际上,在高考中也是无情境,不成题。高考对学生的能力、素养考查也是以大量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时政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8年江苏政治高考卷就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猕猴等诸多热点话题为背景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自主领悟知识,并能够在新情境中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这时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

例如,笔者在“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教学中,就尝试着结合社会热点“中美贸易摩擦”创设情境如下:针对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等部分商品也开始加征关税,这将导致进口美国大豆、汽车的成本增加。

探究:1.进口美国大豆、汽车的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尝试归纳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变化之间的一般规律。

2.随着进口美国大豆、汽车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它们的反映程度一样吗?为什么?

3.国产大豆和进口美国大豆之间是什么关系?进口美国大豆价格上涨会对国产大豆带来哪些影响?

4.汽车和汽油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需求变化有什么特点?

这一热点情境设置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讨论得热火朝天,感受到原来我们生活中蕴含着这么多丰富的经济学常识。本部分情境探究涉及到的需求曲线、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以及互为替代品、互补品的相关商品之间的需求变化情况等相关知识,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历次考试乃至高考的高频考点。因此,在情境、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思维碰撞,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提炼总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迁移和应用。

二、巧设问题,激发深度思维

记得有位古希腊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国古人也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学、巧妙、合理地设置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更能够让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思考、困惑、顿悟、创新等思维过程,提升其核心素养。

例如,笔者在处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部分难点知识时,针对矛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特别抽象难懂的特点,设置如下情境问题:在刚刚结束的校运动会上,我班同学奋勇拼搏,勇创佳绩。请结合本课矛盾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比赛中你和竞争对手的关系。

由于问题设计贴近学生,大家讨论起来十分热烈,发言也很积极。刚开始,学生普遍认为比赛选手和竞争对手之间是对立关系。随着教师的引导和讨论的深入,渐渐地,同学们开始认识到,正是由于有竞争对手的存在,才更加激发了选手的潜能,实现了更加出色的超越。原来比赛选手和竞争对手之间也存在着统一的关系。并且所谓对立关系,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同一个项目中角逐,即处在同一个统一体之中。没有统一,也就无所谓对立。由此可见,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在一点一滴的思维碰撞中,学生渐渐明白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紧密联系的,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而忽视其存在的前提恰恰是双方之间的统一。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探究,学生还领悟到我们要学会感恩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倒逼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功。

可见,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索,在问题中溯源寻踪、寻找答案,在思辨中生成思想、熟练技能、明确价值,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三、媒体传情,促进素养践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文字的基础上插入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来开展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有利于将抽象、枯燥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直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笔者在进行“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教学中,就播放了视频资料《张家港的骄傲——中国·河阳山歌》。据视频中介绍,经过专家们的考证,认为最早的河阳山歌《斫竹歌》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比《诗经》还早,堪称中国民间歌谣珍稀“活化石”,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完短片的介绍,同学们一个个被震撼了,对本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此时,不需老师多言,学生便能深刻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志要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建设者。

在本课教学的最后,笔者还设计了兼具体验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利用周末去参观河阳山歌馆,学唱河阳山歌,并撰写小论文。再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政治认同,提高公共参与能力,使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核心素养属于隐性知识和能力,教师不能简单灌输强加给学生,而是应通过创设真实、典型的情境活动,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中一点点去感知和锤炼,方能使核心素养真正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