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审辩思维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审辩思维培养策略

黄冠军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德智高中,537100)

摘要:随着高中教学深化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培养与提升学生审辩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并未意识到审辩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使得实际落实效果不理想。文中分析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重要性,阐述培养审辩思维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审辩思维;培养策略

审辩思维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史课堂上教学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限制,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拉近师生关系,实现历史课堂氛围的活跃,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养,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一.问题教学模式,提高思维敏捷

大多数人认为不能对历史进行主观性解读,因为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不能对其进行随意评论。但具体落实过程中,教材上对这些史实的看法,哪些不是专家、教授及编者的理解呢?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审辩思维,要求教师利用课堂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敢于提出自己对史实的看法,并在课堂上主动讨论,通过争辩实现思维启发。学生课堂上思考问题时,教师要做好正确引导,避免学生走上思维误区,学生反复思考并求证,在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与提高审辩思维能力。

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看待南昌起义的历史价值,要求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并说出给后人留下那些经验教训?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相互沟通、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革命阵线内部出现问题,使得革命力量损失;有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处于幼年期,并未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及革命所面临的问题等。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前者客观、后者主观。通过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分析,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与观点,提高思维灵敏性,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形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审辩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选择史料资料,培养思维深度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树立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史料的合理运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确保其运用的合理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人文精神,老师应该时刻突出在历史课堂中的人文教学;不同的课堂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也有所不同。所以,为了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人文精神,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的人文教学活动。

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和体会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深刻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教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各国列强对中国同胞所犯下的各种罪行以及清政府因为无能而签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史料,帮助学生从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不平等条约中,体会当时中国同胞所遭受的痛苦以及清政府的自私和无能,以此触动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三.专题知识教学,培养申辩思维

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讲解课程重点内容。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如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创新历史课堂情境。相对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而言,专题型历史教学把课程内容重点集中于——节或——点,其中的知识点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具有单一的历史情境,利于高中历史教师讲解知识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3课)”时,在课前老师应当利用网络、图书馆和咨询等方法收集课程内容的相关材料,在引入课题之前,运用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又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第6课)”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收集相关图片或视频短片,在播放相关材料时老师可进行简单的讲解。这种历史情境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并且在了解本课堂内容后想进一步地了解接下来的故事,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除此之外,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去阅读课文内的知识,还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巧设辩论,提升审辩思维

审辩性思维也是学生的独立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通过提问分析问题,进而形成审辩性思维。然而,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整堂课来讲,没有太多的机会能让学生参与讨论,大多数的时间还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一来,对于培养学生审辩思维能力存在很大的限制。所以,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就必须增加课前、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如巧设辩论,让学生参与、融入其中,才能让学生加以思考,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教学中,我会提前让学生预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有一个大致了解。待正式上课后,我会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并让学生勇于提出自身的疑问,以期在详细了解学生疑问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如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如果学生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就可以勇于发言,并让学生讨论其是否对与错。如讨论不出结果,便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审辩思维和思维的严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逻辑理性相结合,学生学习能力才能提升,审辩思维才能形成。

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审辩思维,为学生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历史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文中简单分析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后期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以上仅是浅析,尚有诸多不足,请各位同行专家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李丹.《思维发展历史与科学思维建构》[J].社会科学前沿.2017,(11):1438-1442.

[2]雷其坤.《发展审辩思维,提升核心素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