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及对策

王燕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并对其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在所有新生儿中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占比16.7%,其关键原因与输液外渗、纸胶粘贴、抓擦伤、呼吸机管路压伤、尿布皮炎等因素有关系。结论:在临床中要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就要对其可能诱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控制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110-01

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是指在医疗操作中因方式不当或仪器故障使得患者发生与原发病无相互关系的皮肤损伤[1];该疾病多发于新生儿群体,这是因新生儿往往表皮角质层较薄,其皮肤屏障作用较弱,在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则会对其皮肤造成损伤。这不仅对新生儿带来了诸多痛苦,也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在该研究调查中,将主要根据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0例新生儿进行观察。其中男27例、女23例,住院日2~11d,平均住院日(5.5±3.5)d,足月儿23例、早产儿22例;观察所有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情况。本次调查研究新生儿家属皆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评判标准

观察所有新生儿中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I~Ⅲ级,I级表示新生儿皮肤完整,其局部有发热、红肿或疼痛等症状;Ⅱ级表示新生儿皮肤有水泡,且在水泡破溃后显现出潮湿、红润状创面;Ⅲ级表示新生儿皮肤表面的破溃处扩大,且真皮层创面有黄色性状渗出液,其浅层组织出现疼痛、坏死等症状[2]。

2.结果

在所有新生儿中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者有10(16.7%)例,其中I级5(8.3%)例、Ⅱ级3(5.0%)例、Ⅲ级2(3.3%)例。其发生因素则与以下相关:输液外渗4(6.7%)例、纸胶粘贴3(5.0%)例、抓擦伤2(3.3%)例、呼吸机管路1(1.7%)例。

3.讨论

3.1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因素

导致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1)输液外渗由于早产儿血管壁薄,且通透性较高,当其超过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时会对其血管内膜在成不良刺激,使得其局部组织损伤出现液体渗漏。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若输液速度超过了新生儿自身的血液流速时会致使其血管壁内侧的压力增加,进而使得血液回流受阻,且静脉压力增高,从而让其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因此当药物外渗时会对其皮肤造成严重损伤。(2)纸胶粘贴通常因纸胶粘贴时间较长,且在暖箱内或辐射台上其胶布粘性会增加,进而对皮肤透气性产生影响;同时胶布中的乳胶颗粒等粘性物质会诱发部分新生儿出现过敏反应,使其局部出现红肿、小水疱、淡黄色渗出液等[3]。(3)抓擦伤、呼吸机管路压伤因新生儿表皮与真皮间纤维连接少,在牵拉或是摩擦作用下易导致脱落;而相关护理人员在对其擦浴过程中因力度不当对其皮肤角质层造成破坏,使得出现擦伤。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容易哭闹,其过多的肢体活动使得躯干部、面部等易出现抓痕伤,使其皮肤受损,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操作不当也会损伤皮肤。(4)尿布皮炎当新生儿大小便浸湿尿布后,没有对其及时更换,致使尿液中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从而对其皮肤形成刺激作用;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其臀部温湿度会促进细菌生长,导致皮损程度加重。

3.2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干预对策

要进一步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对策,需根据其发生因素展开对症干预。(1)输液外渗干预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重视,增加巡视频率,密切关注新生儿输液情况,尤其是特殊用药,当发现局部有红肿、水疱时要及时进行干预;停止继续输液,并对其肿胀处皮肤进行消毒和冲洗;在其水疱处以无菌干纱布贴敷,避免继发感染。(2)粘贴伤干预选择具有透气性、低敏性的纸胶,每天勤更换胶布与粘贴部位;在更换过程中要用湿纱布对其粘贴部位擦拭。同时在撕扯胶布时要确保力度适宜,以免在牵拉作用下使得皮肤受损。(3)抓擦伤、呼吸机管路压伤的干预在对新生儿沐浴或擦浴时要注意动作轻柔,以棉签蘸取少许消毒液的方式对其腋窝、颈部、臀部等有皮肤褶皱位置进行擦拭;对哭闹不止的新生儿带上手、足棉套,避免皮肤被抓破,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在管路及胶布接触皮肤的地方都要在皮肤上先使用水胶体敷料。(4)尿布皮炎干预对新生儿的尿布要及时更换,使其臀部始终保持干燥清洁,可在局部位置涂抹液体敷料,有利于保护皮肤黏膜,减少因汗液等对皮肤形成的刺激作用。综上所述,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具有不可控性,因而相关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护理过程中要充分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对其可能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因素展开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消除隐患,避免对其皮肤造成损伤,减轻新生儿痛苦,并确保其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霞.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0):255-256.

[2]欧树婵,陈燕梅,车翠微.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7):36-38.

[3]程红,万兴丽,苏绍玉.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的皮肤损伤预警监控管理与效果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2):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