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陈太琼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贵州松桃554100)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依从性评分、健康知识掌握评分、焦虑心理(SAS)评分、抑郁心理(SDS)评分。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常规组和研究组分别为80.0%、94.0%,研究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AS评分、SDS评分、依从性评分、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方面,研究组均要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关键词】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脑梗塞;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296-02

研究表明,对脑梗塞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1]。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应用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将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纳入样本中展开探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为病例收集时间段,将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塞患者视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数字分组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例和研究组组50例。常规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5.32±1.27)岁;平均病程(2.31±0.46)年。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29±1.38)岁;平均病程(2.64±0.35)年。上述资料的比较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性护理,一方面要求全面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掌握患者的疾病状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另一方面要求做好药物护理工作,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预防并发症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地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1)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和疾病治疗的知识,包括脑梗塞的病因、症状表现、危害及治疗等,通过疾病和疾病治疗知识的讲解,纠正患者的认识偏差,提升患者的认识。(2)向患者讲解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患者能够认识到各个环节护理工作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护理,提升患者的依从性。(3)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疑惑,积极地提出问题,并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解除患者心中的疑惑,避免患者产生抵触情绪。(4)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患者正确的训练方式,提升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患者看到训练的效果,进而更加配合地接受康复训练。

心理干预:(1)做好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摸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为心理干预工作的实施做好准备。(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针对心理干预工作进行重点突破,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更加从容地实施心理干预。(3)积极地同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逐渐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直至消除。(4)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心理治疗,如改善环境,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如音乐疗法,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如举办患者交流会,为患者相互之间心理交流搭建平台。通过心理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1.3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2]: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减少幅度在90%以上)表示显效;日常生活能力有所增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下降(减少幅度在45%~89%)表示有效;病情几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明显(减少幅度在45%以下)表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心理(SAS)、抑郁心理(SDS)[3],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调查患者的依从性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脑梗塞的治疗过程中,对护理干预的要求比较高。从现阶段脑梗塞临床治疗来看,在其护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已经很难再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要想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必须要采取更为积极且有效的干预措施[4]。

相关研究表明,90%以上的脑梗塞患者有心理健康问题,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表现得极为明显,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中,疾病的严重性是一方面,而对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存在偏差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5-6]。因此,在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处理给予常规性的基础护理干预之外,还要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SAS评分、SDS评分、依从性评分、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这充分地说明了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性,相较于常规护理更加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认识,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应用,可以提升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依从性,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

【参考文献】

[1]邹蕊.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12(s1):203-204.

[2]田淑芬,吴巧云,胡娜莉.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11):2285-2287.

[3]陈红红,朱琳.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2):90-91.

[4]李新萍.健康教育对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12(s1):306-307.

[5]丁爱玉,吕学玲.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遵医行为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6,30(12):1135-1136.

[6]陈晨,陈艳,李春利.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5(4):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