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范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范松

范松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余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例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大咯血患者,使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避免患者出现多次咯血的情况,降低咯血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大咯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089-01

大咯血的发生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内科疾病联系密切,因此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表现为每次咯血量超过100ml,或者是每日咯血量不低于600ml[1]。若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患者有出现窒息、失血性休克的危险,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常用治疗措施虽有一定疗效,但总体治疗效果欠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以下是本次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余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分布在26~74岁之间,平均年龄(46.98±4.26)岁,支气管扩张患者11例,肺结核患者9例,肺癌患者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分布在27~75岁之间,平均年龄(48.12±4.44)岁,支气管扩张患者12例,肺结核患者8例,肺癌患者4例;所选患者均由临床确定诊断。所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取所选患者及家属同意,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入选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大咯血诊断标准;在接受本次治疗之前,未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治疗[2]。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本次研究的;出现消化道出血、胃出血患者;出现凝血障碍患者[3]。

1.2方法

对照组通过药物、吸氧等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

观察组使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使用导管(5FCobra),取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进入,在患者第5~6胸椎位置寻找患处支气管动脉主干,行造影检查,对患者病变部位及支气管动脉血供情况具体了解之后,再使用导管对支气管动脉栓塞进行治疗,治疗时选择可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为主的材料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效果评定:患者经过治疗后,活动性出血现象基本消失,且在治疗6个月内,未反复出现大咯血情况评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咯血次数以及咯血量较入院时出现明显好转,但是仍存在反复咯血情况评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咯血次数以及咯血量未出现好转,甚至出现进一步恶化,评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其表现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组间及组内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且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差异性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

表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共出现1例恶心症状,1例轻微腹痛症状;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共出现4例恶心、呕吐症状,3例腹痛症状。因此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例(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例(2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大咯血患者是由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内科疾病引起的,未能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患者会出现窒息、失血性休克的现象,病死率较高[4]。常规治疗措施通过药物吸氧的方式,有助于暂时对咯血情况进行抑制,缓解当时症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会再次出现大咯血情况,不利于预后。

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使用明胶海绵、PVA颗粒,均属于可吸收材质,明胶海绵对患者患处支气管动脉进行栓塞,直接作用于患处,防止出血,避免支气管壁出现缺血性坏死。PVA颗粒治疗时,可以长期进行栓塞,有效止血,预防患者活动性出血以及反复咯血症状出现,有利于患者预后。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例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例。对于大咯血患者使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大咯血患者使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提升临床疗效,安全性高,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患者咯血次数及咯血量,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及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游琴章,李鸿汀,丘博文.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3):3-5.

[2]权建渊,覃爱同,李双军,等.大咯血的介入治疗及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4):174-174.

[3]胡锴,黄涛,魏林.介入治疗急性大咯血27例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10):921-923.

[4]韩丹.肺结核大咯血介入治疗300例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5):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