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化的政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3

构建生命化的政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袁建雄

福建省柘荣三中袁建雄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思品教学的真正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道德认识,更应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养成一种品德。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生命化课堂: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生活化、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生命化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知情意行和谐合一,实现师生情感共融,体验生命动态生成,以此让每位学生轻松、高效地学思品。

【关键词】生命;氛围;生活化;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335.2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37-02

新课程视野下生命化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堂追求的是在师生双方得到完整生活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三维教学目标整合,使师生双方生命价值都得以生成。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整个课堂中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新课程中用心去感悟思品的认知,体验生命的动态生成,消除传统教学的影响,让思品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一、创设生命化的学习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

课堂中,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生命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快乐成长。生命化理念下的“和谐关系”,要求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是一条涓涓的溪水,给学生以祥和的心态;是一股美丽的喷泉,给学生以向上的勇气;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让学生领略其宽广的胸怀,乘风破浪,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承担的是“人格引领”和“学业指导”。在和谐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师生的和谐互动为课堂的生命化增添了羽翼。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例如:我经常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负责板书、提问、比赛主持;让学生出试卷考考老师;各组互相提问等。我们通过讨论、辨论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而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魂与创造的必要条件,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

二、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生活化

教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应当充满浓浓的生命气息。生命化的教学内容,不能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政治问题的生活化和生活问题的政治化。这样的学习内容,能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现政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真正体验到政治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政治。

1、创建“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使政治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复习专题“关注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用多媒体展示:现在市场上“染色馒头”,“牛肉膏”添加剂、“地沟油”现象。问学生:除了以上之外还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危害?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练就一双慧眼?怎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场购物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与生活相关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这时,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

2、设计“生活化”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思维。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瞄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让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课文知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生活化”。

例如,设计这样的探究题题:

(1)2010年7月23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有屏南白水洋、福安白云山、福鼎太姥山。请同学们根据时事材料与课文相结合各组同学进行探究提问并回答。a.有的组同学问: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意义?b.有的组同学问:“宁德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评选,将让更多的中外游客走进宁德,请从礼仪角度,为当地居民提几点建议?c.有的组同学问:为发展宁德旅游业献计献策?。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激烈讨论。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敢说、敢疑、问、敢讨论,充分发挥各种智能。此时,课堂上看起来是乱哄哄的,其实正是学生自主参与过程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教师起好组织者的作用,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经讨论,得出不同答案。如:为发展宁德旅游业献计献策?学生从交通、民间文化,特色小吃、民俗习惯、生态建设、经济特色产业、文明礼仪等多角度分析。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在学习“对外开放”国策这一课时,联系到2011年太子参价格变动很大,每斤从160元降到80元左右。设计这样探究题:“怎样才能将太子参买到国外,请同学们提一些建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建议要诚信经营,不能参假,有的同学提议要做大做好品牌,向外国开拓市场,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有的同学建议要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对太子参行业进行监督,把好质量关,有的同学建议要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适应市场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身边社会现象中蕴涵着课文知识,感受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3、开展“生活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生活化”活动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了解政治的价值,增强应用政治知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告诉学生父母如何辛苦,作为子女应孝敬父母等等,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从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为起点实行情感回应,才能实现学生从认知到内化的转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可以这样设计:

①课前调查学生做家务情况,观察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②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帮父母做一件事,让学生体验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父母的艰辛以及父母呵护子女的心情,感悟到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以及自己做得有多么不够!

③在课前调查和实践基础上,请学生谈感受,实行情感对接。围绕应不应孝敬父母这一话题说说平时与父母的“冲突”,相处中的不和谐。让学生在辨白中体会父母的爱心、苦心,逐渐形成共识,同化道德认知。

三、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生命化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轻视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课前预习是以导学案的形式出现的,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同时要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长知识、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一切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即使在相同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感悟的东西也是富有个性的。

因此,课标新理念下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生命化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是为学生提供适当地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容忍学生“离谱”的问题,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在对比中辨别是非,去伪存真,保证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复习专题《建党90周年》一课时,教师始终以平等的姿态,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全体学生参与下,老师逐步归纳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下,中国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时有位同学站了起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发现有很多打工人子女在北京读不起书,怎么就小康了?在饭店前、车站里、公园内,我碰到了许多乞丐,说明这些人连温饱还没解决呢。”以及探究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时,有学生例举出目前社会上各行业存在一腐败现象,对党的领导、党的形象和影响力表示质疑。意外的提问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思品课如何正确处理与学生交流的问题。一味地歌功颂德,对丑陋现象避而不谈,还是直面学生的问题理性地进行追问?是回避是非焦点,以一句“今后再说”搪塞,还是对敏感话题予以讨论和澄清?对学生的问题是以权威的姿态压服,还是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切无不蕴涵着新旧教学理念的碰撞。

总之,打造生命化的课堂,作为教师就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磁场,成为质疑问难的辩论会,成为师生共同探寻真理的乐园。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来才会有个性的张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的教学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动力,焕发生命激情的催化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以生为本,体现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著,《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3、隋凤丽,《走向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新课程视角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追求的新境界》威海教育网2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