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纪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3

发言纪要

黎继德(《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首先杨至芳老师不仅仅是我们湖北著名的优秀的演员,而且是全国,乃至影响大到海外的一个优秀的演员。杨老师是第五届“戏剧梅花奖”得主,前九届“戏剧梅花奖”评选没有什么艺术之外的成分,更多的是看重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杨老师能在第五届拿到梅花奖,用我的话说这是非常的早,确确实实是她的艺术达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尤其是杨至芳老师没有进过科班,完全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这个是不多见的。杨老师能够成就她今天的成就,我感觉和别人不太一样,她能够学习各家各派,又能融汇进去很多自己对艺术包括人生的理解,在京剧当中进行创造。我想,杨老师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第一,她肯定自我付出过很多。我不知道杨至芳老师到底演出过多少次,我刚数了一下演出的剧目,一共六十七出,每一个剧目按200场算,杨老师这50年一共演了上万场戏,像杨老师这样紧密地跟群众相结合,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我觉得非常少见。第二个就是杨老师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我相信她的艺术里面肯定有很多自我创造,这是必须要说的一点。现在有很多的演员,都是继承老师,亦步亦趋,里面有很少的创新,这对于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是我说的第二点。最后一点,杨老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她影响下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为我们京剧艺术的繁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我就说这几点,衷心祝愿杨至芳老师身体健康,艺术常青。杨至芳老师今年已经是64岁了,但是我感觉杨老师是非常年轻的,我觉得她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最少还能演20年,希望能在舞台上看到杨至芳老师塑造新的、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丁素华(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一级导演):我们都叫杨至芳杨姐姐,以前在松滋我对她早有耳闻,看过她的戏后感到很惊讶,我觉得杨至芳在艺术上是有自己追求的,她不拘泥于某门某派,在表演方面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比如在《岳飞夫人》中,她有自己的一些新的改变,我觉得这些创新需要很扎实的基本功。演唱还是要演唱,你没有好的唱腔,再好的创新也是徒劳,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关于她的创新、发展。第二点我想说的是她的为人,她在全国还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但是她十分的低调,十分的谦和。在她那个位置,她可以高高在上,但是她没有那样,这是我十分敬佩她的一点。还有一点就是她十分的无私,这一点就表现在她对后辈的提携和传帮带上,当有事情需要她时,她都义不容辞地来帮忙。杨姐姐,祝愿你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艺术之花常开。

周贤贵(原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杨老师不但是一个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个普及京剧的社会活动家。1996年,由杨至芳牵头,我们搞了一个“京剧票友联谊会”,杨至芳任会长,每次举办活动,她都非常的积极,她在普及京剧、推广京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当时十分地佩服她。祝杨至芳同志身体健康,也希望她以后能多演几出好戏!

李连璧(武汉京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我跟至芳在一起合作是80年代初,算起来也有20年了,也算老朋友了。我首先谈谈对她的印象,80年代初,我去松滋了十几次,那时候交通还没有现在方便,松滋是个很小的小县,又处于改革初期,我们一块下乡演出,那条件确实很艰苦。至芳就是在那种环境下长大,而且当时她的家里也不同意她下乡,因为她爱人也挺忙的,但是为了工作,为了排戏,她还是来了,这让我挺感动的。我今天想谈谈至芳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8年、1959年,我当时在艺校,正在上文化课,中途有人把她带到我们戏校,在这个时期她经历了学习传统戏的阶段,就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个阶段。然后经历了大约1963年到1964年,演现代戏阶段,至芳非科班出身,当时她就边学边演。她经历了50年代末的传统戏阶段,又经历了60年代初现代戏的阶段,然后是普及样板戏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恢复传统戏阶段。我觉得她的经历是相当宝贵的,这为她后来创造人物、排演新戏奠定了基础,所以她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基本功,提高了自己艺术上的鉴赏能力。我觉得艺术家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至芳很有鉴赏能力,这一点给我印象很深。而且她排戏,并不是讲究什么包装啊、玩花样诸如此外在的东西,她是很实在的,一切都在她的功夫上展现出来。比如排《岳飞夫人》,里面有整套的刀功,而且排演这个戏,要体力、要技巧,当时她能排出这样的戏来是要硬碰硬的,而且这个戏最后演到有人学唱,在海外传播、保留下来,这是很不错的。她嗓子的条件非常好,当时在松滋唱,外面也没有扩音器,我在外面的广场上都能听见她的声音,这个很惊人。她还能够吸收各派之长,听了她的演唱我们能生发出那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这个是很不容易的。还有,她每次都能在各种环境下演出,这和她当时在松滋的演出是有关系的。我希望现在的演员要学习她多学、多演的精神。

张慧芳(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杨老师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成为我艺术道路上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第一次来武汉参赛,参加一个汇演,当时杨老师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我就恳请杨老师来教我。记得当时条件也比较艰苦,是在一个篮球场上,杨老师手把手地教我,直到我把这出戏学会,以后的排练、演出、实践,杨老师一直都很关注。这一点我非常地感激杨老师对我们后辈的帮助、提携。后来我演出《岳飞夫人》,这出戏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这其中离不开杨老师的帮助。2005年的时候演《祭江》,杨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作为一个学生,我在这里谢谢杨老师,也祝杨老师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也希望杨老师以后能多演几出,可以让我们好好看看、学学。

刘薇(武汉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我也是杨老师的学生,我曾经离开舞台十年,在这十年中,杨老师对我的帮助特别的大,在生活中非常地关心我,我也非常地感动,我在这里对杨老师表示感谢,还祝杨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吕学炎(原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今天召开杨至芳老师的艺术研究会,我认为很有必要,我跟至芳同志认识是在1988年,到现在已经20年了,当时杨至芳调到省京剧院,我们都很高兴,因为我们也希望像杨至芳这样优秀的艺术家加入我们。至芳调入省京剧团后,对省京剧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慧芳是在1999年调入省京剧院的,当时我们就请至芳给慧芳同志讲戏,帮助她排《岳飞夫人》,后来在第四届青年大奖赛中,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当时评委打的都是最高分,这对慧芳来说非常有意义,她直接得到了至芳的帮助。后来我们又请杨至芳教慧芳《祭江》,参加大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都说明杨至芳老师胸怀博大,在对后辈的培养方面还是很无私的。从戏院的发展来看,有老艺术家的无私奉献,来成全我们年轻艺术家的成长,这与杨老师这批老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体恤后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这批老艺术家,这里面杨至芳最突出,因为她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西庭(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如果从国家的发展来说,作为一名艺术家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基层从草根出身的艺术家尤其不容易,我为杨老师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我亦出身于草根,深知其中要付出的艰辛和痛苦。但遗憾的是,自己没在艺术上作出很大的贡献,同时又感到庆幸,因为杨至芳做到了,并且我相信杨至芳老师的艺术之树常青,因为今天在这里还要举行杨至芳收徒仪式,这又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她的艺术精神能发扬光大。

吴大棠(武汉晚报编审):我常想,评判一个好演员的标准是什么?人与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因此,评判一个好演员的标准,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我评价一个好演员的标准,有以下三点。第一,我的标准首先是“会戏多”,杨至芳老师演过了近万场戏,试问当今舞台上演员能演这么多场吗?杨至芳会戏多,质量不错,舞台呈现好。当前,演员中普遍会的戏非常少,就几出戏,还不是很扎实,还试图教下一代,这就相当相当的麻烦。有的当了老师后,在教学之前不会第二天的剧目,在当天晚上现学,听录音。我觉得,他们的胆子太大了,我认为这是普遍的现象,不是个别的,照这样下去戏曲绝对发展不好。对比来看,杨至芳就是好演员。第二个标准,不仅会戏多,而且有一定的代表剧作,这样才是好演员,杨至芳是个有代表作的演员,无论是传统戏、现代戏还是新编历史剧,杨至芳均有经典剧目,如经典剧目中的《祭江》,新编历史剧《岳飞夫人》,她还能将《痴梦》一场中的昆曲改成皮黄。第三,一个好演员要有好嗓子,好天赋,但是有了好嗓子,也不能傻唱。杨至芳就有好嗓子,但她却用心在唱,用心在念,用自己的声腔为剧中的人物服务,唱的是情感,唱的是人物,所以她能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她又善于表演,善于用外形、形体刻画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神韵,她能做到神形俱备,这就是好演员。所以,杨至芳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演员。

辛鹏(湖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我感觉这次研讨会举办得真是太晚了,为什么太晚了,因为我觉得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杨至芳的戏就唱得很好了,但是不晚的是领导还记得。我觉得京剧行业里存在一个“杨至芳现象”,应该有个专题来研讨她,专门研讨其嗓音、技巧、作派。杨至芳的成功是必然的,她并非乘直升机上来的,并非靠一两次大奖赛得来的,而是靠着自己的艺术实践一步一步上来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值得研讨的问题,这涉及艺术问题,艺术的评判问题。什么是学院派?什么叫做科班?把大家集中起来一起学东西,叫不叫科班,有一个统一的大纲,叫不叫学院派,梅兰芳是哪个科班出身,杨小楼属于哪一派?梅兰芳就是梅兰芳,是通过他的艺术实践,将艺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有了这个基础,有了这个实践,他才成为了梅兰芳。所以我认为不是懂得了某些理论、概念就是艺术,艺术应该扎根于群众,这才是艺术。从某方面来讲,艺术既是产业,又是事业,不应该将两者对立起来,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我为什么讲“杨至芳现象”?杨至芳老师打前站,我们挂着杨至芳这个角,“杨至芳”三个字让大家的生活都得到了保障,国家投入多少我不知道,我们将角捧出来,该为谁服务?现在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取向也变了,国家有这么多的投入,我们为什么不要产出呢?像杨至芳这样的演员还很多,我们应该把他们组织起来,我们做这次研讨会最积极的意义并非是说杨老师多好多好,做多少歌功颂德的总结,而是由她的事件告诉青年演员,观众由衷地喜欢你才是好演员。“杨至芳现象”不是几个大奖,几个大赛就可以得到的,而是要深深地扎根于群众。

金梅(《中国京剧》杂志社副主编):我对这次研讨会深有感触,我觉得这样的研讨会真的很少有,我所知道的,都是为已故艺术家举办研讨会,而像今天这样为当今的艺术家办这样的研讨会我觉得非常少有。我和杨至芳老师是在90年代“梅兰芳金奖大赛”上认识的,她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杨老师的嗓音非常的独特,几乎没有人跟她的嗓音是一样的。我虽然跟杨老师接触不多,但是我感觉她非常平易近人,我跟她的接触没有丝毫的距离感,由于杨至芳老师,我才知道湖北有荆州,有松滋这些地方。同时我也希望杨至芳老师以后能多登台,能多为大家多演几出好戏,留下更多的影音资料。

舒建础(湖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我觉得今天的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非常棒,提出了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我跟杨老师不仅是同学、合作者,同时也是同事。今天勾起了很多我对儿时的回忆,杨老师不像我们,小的时候她就很好学,同时,她的演技十分的成熟,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她亦都很积极地排戏。她是一位很有实力的演员,她的实力来自各个方面,这里面固然有先天的因素在里面,更来源于她多年的实践。改革开放后,她不但在武汉,而且在南京、上海、苏州演唱,想起当时观众的热情,至今记忆犹新,这种热情不是盲目的,而是和演员达成了共鸣。记得当时一起从武汉去温州演出,早晨我刚洗了脸,杨老师已经吃完了早饭,当时我还笑她“这么快”。正因为这些条件,这些环境造就了她,无论在上海、北京,还是苏州、杭州,大家对杨老师的评价都非常高。在《岳飞夫人》这场戏中,我跟她演对手戏,我非常佩服她,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她都不会懈怠,都会一心一意演,所以她成功了,她是我们湖北京剧人的代表,是湖北人的骄傲。我也有个建议,希望杨老师不但在舞台上,还应该在其他方面在资料、图片、教授方面把她的那种艺术精神、舞台表现等等传承下去,不然就可惜了。

汪永龙(原湖北省京剧院副院长):省文联、剧协举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至芳艺术研讨会,是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一种举措,不仅对杨至芳,而且对湖北地区戏曲界人士都是一种激励。每一个演员,都有其成长的相通之处,要想成功,必须有优于其他人的先天因素,一个旦角演员,没长相、没个头、没嗓子,要想成为一个名演员很难,因此一个演员的先天条件很重要,得天独厚,杨至芳的嗓子有种别致的磁性,高中低三个区域,游刃有余,她的唱腔清越、舒展,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好演员不可或缺的先天条件。但杨至芳的成功还在于她的勤奋、博学、刻苦,她的成长道路是一条较常人更加艰难的道路,在逆境中成长,就需要付出超出常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这些俗语,用在杨至芳身上,一点不为过。在杨至芳所演的剧目中,既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还有新编历史剧,能在舞台上展示如此众多的艺术形象,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办不到的。大家都知道,杨至芳是王派的学徒,但她学“王”但不忠于“王”,集各家所长,学习各种表演风格,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艺术特色,这些都是杨至芳老师的艺术成就。

吕学炎(原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我站在乐队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杨至芳大姐的为人,她的人格情操,她的演唱技巧,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湖北省京剧院的乐队,深入了湖北省京剧院的乐队,团结了湖北省京剧院的乐队。杨至芳大姐在湖北京剧院演出的时候,我是当时的指挥,作为一个好的演员,要跟很多的合作者合作,有舞台方面的,有乐队方面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合作不愉快,比如说私下里和伴奏有过矛盾等等。由于杨至芳的演唱魅力及人格魅力,跟她的合作都非常愉快。因为杨至芳大姐为人非常的好,她不是用吃、喝,而是用她对艺术的执著感染着乐队,所以乐队愿意跟她合作,这是我最大的感受。由于当时杨至芳拿到了“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她是剧院的角,却没有任何的架子。她用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乐队,感染着演员,感染着观众。她非常的善解人意,非常的真实。杨至芳的为人,她的人格魅力使得我很高兴能为她伴奏,我期待着以后再跟她合作!

胡大勇(松滋京剧团):杨至芳同志是我省乃全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她嗓音富有磁性,扮相端庄而甜美,塑造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岳飞夫人》、《王昭君》、传统戏《祭江》中的精湛表演感染了观众,赢得了千万掌声。她的剧目盛传海外,可谓当今青衣之大家。弹指间,杨至芳在其50年的艺术生涯中辛勤耕耘,已成为德艺双馨的大艺术家。她的成功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常言道“七分努力三分天赋”,七分包括她对艺术艰辛的追求,谦虚好学,学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并通过舞台实践的认可成为大家,从现实到舞台,从松滋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无不洒下辛勤的汗水。她总是那样谦和待人,演出总是那样的精彩完美,艺术创作总是那样精益求精,尽管获得了诸多殊荣,但她还是那样视同事为家人。她从来不因为自己是著名演员便以此轻视导演,尤其是青年导演,她经常跟导演一起认真分析剧中角色,一丝不苟地排戏。正是杨至芳对艺术那种执著的精神,那种平易近人的精神才使得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家,才使京剧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