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陈广坡

陈广坡(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2月92例肠内营养辅助治疗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情况。结果:选取的92例患者肠内营养时肠内营养制剂主要为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等,患者疾病主要为消化道肿瘤根治术、急性重症胰腺炎、肠外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结论:肠内营养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肠内营养制剂是否具有合理性需进行严格检测,防止引发严重并发症,且适宜肠内营养制剂有效提高肠内营养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肠内营养营养制剂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85-02

临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从而促使肠内营养制剂得到较多发展,并且在临床中也逐渐得到应用。经研究发现,一些严重疾病在治疗时,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疗法对于患者机体恢复具有较为重要作用[1]。本文选取92例肠内营养辅助治疗患者,分析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2月92例肠内营养辅助治疗患者,男49例,女43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8.5±3.6)岁,住院时间18-120d,平均住院时间(65.5±2.6)d。患者在年龄、性别以、住院时间等基础资料方面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均根据病变情况,机体特征等进行合理肠内营养辅助治疗,观察并统计患者疾病类型,营养制剂种类,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等。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后,患者机体功能得到显著恢复,充分显示营养物质和能量补充效果。有效:经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患者机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有的营养物质及能量具有明显补充效果。无效:经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治疗,患者机体功能为达到恢复,也营养物质和能量补充效果未得到显现[2]。

2结果

本文所选取的92例患者由于疾病而由于肠内营养,主要疾病分类如表1所示。44例患者予以氨基酸型和短肽型营养制剂进行肠内营养,主要为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32例患者予以整蛋白型营养制剂,主要有含膳食纤维型制剂与不含膳食纤维型制剂等。在92例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56.5%,如表2所示,并发症主要有28.3%患者与投给方式相关引发并发症,主要包括导管被堵塞,呼吸道出现误吸,发生输注错误,食管出现糜烂症状,感染性综合征等;20.7%患者与饮食及成分相关引发并发症,例如患者味觉失常,出现恶心、腹痛、腹胀、胃潴留等症状;7.6%患者属于代谢性紊乱类并发症,例如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电解质紊乱、肝毒性、氮质血症等。经肠内营养,患者显效50例,有效38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到95.7%。

表192例患者疾病种类

疾病种类例数消化道肿瘤急性重症胰腺类肠外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例数[n(%)]9225(27.2)24(26.1)23(25.0)20(21.7)

表2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并发症种类例数与投给相关并发症与饮食相关并发症代谢紊乱类总计

例数[n(%)]9226(28.3)19(20.7)7(7.6)52(56.5)

3讨论

临床中经常用到的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有三大类,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目前临床中应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主要为爱伦多。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在应用时主要选则消化吸收水平保持正常性或几乎保持正常患者。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在应用中主要选取消化吸收水平出现一定程度障碍性患者,临床中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较为常见的为百普素、百普力[3]。

肠内营养制剂在应用过程中,需选择合理输入途径,此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方法,包括应用的手术方式、患者精神状态、胃肠功能变化等,临床中较为常用方式为鼻胃管、食道造口、口服、胃造口以及空肠造口等。临床较为常用方法为经鼻肠管和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剂营养补充,此方法适用到无法经口进食者或经口进食无法满足所需者;咽部造口在应用时需经手术方法使得喂养管经口咽处置入胃内,使之存在正常进食通道,提高患者消化功能有效恢复水平;胃造口方式需将喂养管经胃镜等引导置入胃内实施肠内营养补充,胃造口能够增加营养物质放置时间,属于肠内营养制剂应用效果较为良好的一种方式;空肠造口往往应用到上消化道手术中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合理营养支持[4]。

目前临床中肠内营养制剂在输入时存在三种方法,主要为一次性输入、连续经泵滴注输入、间歇重力滴注输入措施。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较为理想的为连续经泵滴注输入法,此方法在应用时需注意起始滴注速度较为缓慢,保持40-60ml/h,3-4h后能够增加速度位100-150ml/h。肠内营养供给在开始往往应用低浓度肠内营养液,到后期有的患者可以抑制自身机体需要应用果汁、米汤、蛋白质粉等自配营养制剂输注,此时需保持适宜温度[5]。

总之,肠内营养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应用价值,随之发展的营养制剂也存在较多种类,而且应用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且并发症随之产生,因此临床应用时需高度关注,选取适宜营养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机体康复,提高治疗效果,使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国豪.当代临床营养治疗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2):104

[2]伍晓汀,临床营养支持策略的变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25

[3]张长习,免疫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2):3417

[4]徐美文.消化液收集与肠内营养液混合回输治疗肠外瘘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944

[5]付红兵,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师杂志,2012,6(17):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