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动”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如何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动”起来

刘海东

刘海东河北省涿鹿县赵家蓬中学075636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让其充分地“动”起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生物课堂效益

一直以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做笔记,课后进行背诵,课堂经常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因为只有学生“动”了起来,思维才会活跃起来,才能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动”起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1.优化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一个好的导语能够像磁铁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一段精彩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2.优化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问题设置。在生物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不能一问就明、一问就会,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的价值;在提问方式上,教师要避免直接提问,善于指导诱问,要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批评斥责,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当然,教师还可以将问题渗透于实践当中。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班级里培养一粒种子,并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或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

3.优化作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生物教学也有了新的变化,其显著特征就是需要学生参与探讨的知识越来越多,课后作业成为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使教师能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使学生在充分消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大多数老师更加注重课本知识的记忆掌握,往往强调练习和记忆,忽视了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作业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课后作业设置上,必须特别突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尊重个性发展,促进师生互动

1.转变观念。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加强沟通。

教师要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沟通。面对学生时,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尽量少批评学生,多鼓励学生。有句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拉近了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作用,课堂才能“动”起来。

3.尊重个性。

生物课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必须更加强调科学性和人文性。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尽管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但还是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独特感受的现象。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必须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机会,给学生创造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条件。

三、强化科学实验,增进学生参与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存在于生物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这既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效果和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优秀教师身体力行,努力实现着课堂与生活最紧密的衔接: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现代技术,拓展教学空间

在信息发展飞速的今天,课堂教学手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仅依靠课本或者是实验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使用图片配以文字,直观展示课本知识,延伸课堂内容。这些现代科技的使用,使得许多生物知识由抽象变得生动起来,也促进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总之,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关键是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看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上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