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全方位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全方位渗透

王燕孙妙玲

◆王燕孙妙玲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734300

摘要:在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

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身教楷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来完成。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都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这种影响的作用是时时处处存在的,并且是不可取代的。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要让兼职心理教师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要求专职教师学习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求专职教师参加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能把学校心理咨询与社会心理咨询接轨,将学校心理咨询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学习方法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益,也是使学生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以便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2.课堂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创造性的教育,可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文学欣赏、艺术欣赏课,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班主任应精心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协作、竞争的同学关系,努力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外部环境,让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可组织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例如主题班会、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地开展创造性活动,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健康发展;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通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人格,提高创造力。

4.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比如通过“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黑板报、主题班会、校园建设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5.在学校与社会结合方面,通过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充分利用“家访记录卡”,随时了解和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三、多种形式结合,心理咨询强势辐射

1.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为了消除教师、家长及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让广大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持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学校可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广大师生员工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具备识别与帮助他人化解心理冲突的能力。

2.继续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需要,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不仅为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困惑提供了方法和指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以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切入点,继续开展心理团体活动。以学生心理状态反映的问题为切入点,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心理团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对他们人际交往和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努力做好学生个体辅导工作。我们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克服没有正规心理咨询室的困难,尽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们把学生个人档案和其咨询情况结合起来,更有效地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保证了辅导工作的连续性。

5.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和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都是学生,它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它们的具体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叉和渗透,但又各有侧重,不能相互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