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肃诗歌的叙事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谈邓肃诗歌的叙事性

孟丹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社会政治题材的诗歌在宋代发展繁荣,尤其是两宋之际,一方面源于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一方面亦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相关,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以及宋末年与与蒙元西夏的对峙,复杂的政治形势使得文人不得不关心和面对。这些因素使得诗人的关注视野更加开阔,反映现实的愿望更加强烈,在叙事和纪事上更加细致,欲图穷尽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本文以南渡时期沙县文人邓肃为例来谈一下其诗歌的叙事性及特点。

关键词:邓肃、诗歌、叙事性

邓肃(1091——1142),字志宏,自号为栟榈居士,南剑州沙县人(今属福建),有《栟榈文集》流传于世。《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即在当时大节与杜甫略相似,其靖康迎驾行,后迎驾行等篇,亦颇近甫奉先诸作,在南北宋间可谓笃利名节之士”。(《四库总目提要》集部十卷,第一百七十五)纵观邓肃250多篇诗歌,其写的最好,有研究价值的是他表现社会现实的叙事性诗歌。

一、从叙事的结构、顺序上分,邓肃的叙事诗歌可以分为本末式叙事诗,和片段式叙事。

《玉山避寇》“前年十月间,胡兵满大梁。小臣阻天对,血涕夜霜裳。去年十月间,左省谪征商。扁舟归无处,江浙俱豺狼。今年十月间,叛卒起南方。官兵且二万,一旦忽已亡。一身幸无责,奉亲走穷荒。天宇如许大,八口无处藏。空山四十日,画饼充饥肠。朅来古招提,和气霭休廊。迎门有禅伯,梵行照穹沧。却念客无归,烧猪饭苏郎。方袍二百指,祖灯其复光。中有护法人,义气赣天枪。倒床得甘寝,不知冬夜长。明朝曹夫子,破浪飞危樯。入门郁春色,满船载琼浆。高谈惊霹雳,佳句刻琳琅。那知奔窜中,一乐得未尝。何当扫阴雪,四海共春阳。便携我辈人,浩歌归最香。世事如弈棋,臧否均亡羊。蓑衣可钓月,底处是金章。”诗人全诗主要采用叙事的手法,回想前年、去年、今年所遭遇建炎二年建州兵卒叶浓等“作乱”之事,一家八口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竟然到了画饼充饥的地步,读之使人痛心。但是诗人并没有沉浸于自己的苦痛之中还是盼望“何当扫阴雪,四海共春阳”,整体来说,按照事件本末顺序一一道来,在这一点上,与安史之乱中的杜甫颇有相似之处,将地方的史实引入诗歌当中。

《刘忠显挽词》开头便写道“靖康之变,死其事者数人,然皆人死之耳。独忠显刘公功业声誉著于两河,虏乞于朝,盖将用之。公独不顾,毅然自尽”,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交代了作诗的缘由。在诗歌正文中,诗人通过实录的方式激情的讴歌了时代的英雄。

全诗善于捕捉人物行为、神态等细节塑造英雄形象。在金营,面对穷凶极恶的敌酋,刘韚“一笑凛长虹”;金人逼其做官,刘韚“毡帐归来眦欲裂”,一心牵挂“北望紫薇湮涕血”,欲“更期结草报君王”,终“义色忠躯略不便,忠言凛凛在襟裾。”全诗采用传记的形式,使得刘韚在金人威逼下的大义凛然的形象,更加鲜活。

对自身经历的聚焦的自传诗歌也是邓肃诗歌叙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典型的是他作于建炎二年的《过黄杨岩》。此诗以建州兵卒叶浓作乱为背景,当时因上《花石诗》而被贬谪的邓肃正携一家八口漂泊在外,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无处藏身。贬谪生活恰逢社会动荡给邓肃的人生经历加入了别样的滋味,凄冷的寒风,空荡的山林,无可裹腹的一家老小,诗人的生活惨淡艰辛。然而,此时传来“开缄得捷音,鲸鲵俱面北”,在外避乱的邓肃不禁喜笑颜开,与朋友相邀畅饮“新酒赤如丹,竹萌肥胜肉”。

诗人用纪实的手法回忆了贬谪生活的凄凉,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将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到一起,在事情的发展变化中感受诗人情绪的起伏。

邓肃仿李白《古意》作《古意三首》“妾身如暮云,阴霾愁渐浓。郎来知晓色,日高云自空。晓色未应夜,愁云不可重。会持一杯酒,举室生春风。”“妾心如寒梅,随郎遍江东。妾身如飞雪,知落何亭中。雪花故清艳,何人能撀节。梅花岁岁春你,千秋香不灭。”“妾如傍雏菊,不肯嫁春风;郎如出谷莺,飞鸣醉乱红。乱红有何好,风雨一夕空。菊花虽枯淡,不愁霜露浓。”诗中的“妾”和“君”都是虚构的,但是诗人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情感却是真实的。政局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官位的贬谪都没有打垮邓肃,”他依然能向统治者表明自己守节不移、为国效力的心迹。

二、从叙事因素上看,邓肃诗中的诗题、诗序、自注的叙事性

除了有过程式的叙事性诗歌和片段式的纪事外,宋代诗人还会充分利用诗题、诗序以及诗歌自注,用以交代与事相关的信息,为诗歌正文营造事件情境,使诗歌正文中的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都有了事情的依托,这方面的特点在邓肃诗歌中得到了具体的展现。

1、诗题

《邓成彦邀李益之朱乔年及某一饭适忌日无侑觞者遂明日成彦偶在式假以食素谢吾三人朱且行仆因以诗促之》便是在题目中直接以叙述的手法交代了作诗的缘由;《仲子叔明二邦君兼济子安德和文明四使者同过逐客于文殊偶食无肉客既满意而主人略无愧色作诗一首》:“谪宦亡聊又出奔,敢期冠盖也临存。豪华自厌蒸人乳,冷落能来叩席门。莫叹愁肠充苜蓿,从来醉眼盖乾坤。相知政在世情外,赐达回穷不足论。”诗题以戏谑之笔记述了诗人出奔逃难、穷愁潦倒之时,朋友们叩门相访,而诗人只能用素食以待,而主客皆欢的场景。诗题的运用扩充了诗歌的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旷达之情,也透过他窘迫的生活折射出靖康丧亡离乱以来百姓生活的艰难困顿。

2、诗序

在诗题之外还有诗序,诗序是对诗歌的重要补充,诗人利用序的形式来说明作诗的相关本事、缘起或阐明诗歌的主旨。宋人的诗序极重本事,亦即注重记录引发诗歌创作的缘由。

如邓肃在《刘忠显挽词》诗前作序“靖康之变,死其事者数人,然皆人死之耳。独忠显刘公功业声誉于两河,虏起于朝,盖将用之。公独不顾,毅然自尽。此所以卓然拔乎其萃,为当今第一人也。”序中追忆刘韚殉国的经历及生前逸事,盛赞其“欲穿天心,金人虽有万众不得以兵甲威之”的气节,哀音镇纸,怆恻感人,其间叙述与抒情议论交融,又穿插人物对话,行文跌宕起伏,是诗歌情思意蕴的很好补充。

《花石诗十一章》借三百余字的长序,以貌似嬉笑的笔触,对“守令搜求扰民”的行径进行冷嘲热讽,而矛头所指则是昏君徽宗。

3、自注

在诗中自注也是邓肃叙事诗的一大特点,对诗歌中提到的人物、事实等作进一步详细的,在诗句夹缝的注解中注入了叙事性。

邓肃常常在写诗过程中附加注解,用以解说相关人物和事件。在《了安提举二首》其一“赖有新诗摧不老,时将新句吐长虹”后自注“某初欲兴化,今乃止耳。故诗中具之,以为他日志也”。其二“何当却饮南湖月,颠倒衣裳舞谪仙”后自注“山中岑寂,时有赠于梁者。日中所烹,不过以鳗鱼为绝品耳”。通过自注,反映了邓肃躲避战乱时的悲惨生活。

采用篇后作注的方式比较典型的是《和邓成材五绝》,前四篇之后均有注文,以补诗之内容,凸显人物爱国精神,以其三为例:“朱紫纷趋旧日班,羡君不动屹如山。卷将禹稷平生志,掉首归为陋颜君”,诗歌盛赞邓成材宁愿弃官也不屈膝于金人的高节,诗尾所附文字可帮助读者了解诗歌内容,是诗歌记事的充实与延伸。

三、邓肃叙事性诗歌的特色

1、沉郁顿挫的特色

邓肃的叙事性诗歌同杜诗一样,时时表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靖康之难后,邓肃一腔干戈离乱之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郁积于胸,不能自已,喷薄而出,发而为诗,故其诗凝重悲怆、深沉低回。《避贼引》这首诗从贼人作乱起笔,写得情势紧急、惊心动魄。紧承四句转笔描写诗人挈妇将雏,蠖屈蛇盘于破船蓬底,惊惶奔逃的艰辛。而当小船靠岸,诗人的万斛愁情一扫而空,情不自禁想起当年侍奉皇上、宫中夜值的场景,真真是身在草莽、心在魏阙。面对着当前“钲鼓逼人如地裂”的严峻局势,诗人热血沸腾,大声疾呼“草庐安得无卧龙”,诗人好像那跃跃欲试、只待呼啸长空的卧龙,又如同摩拳擦掌、整装待发的斗士,迫切等候着“凭谁急呼人杰起,使我叩角歌尧风”。诗歌由叙事’抒情到议论,诗情在波澜曲折中逐步推向高潮,沉郁悲壮,动人心扉。

2、以史入笔

《栟榈文集》中,邓肃有联章诗23组,计96首,占其总集的三分之一还多,如《花石诗十一章》的各章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上都既可以单独成篇,又无不有机地统摄于组诗的整体当中,可谓全景式地揭露了宋徽宗集团荒淫无度的腐朽本质,表现了邓肃不惧淫威、为民请命的仁爱情怀。《和邓成材五绝》、《子安提举》《偶成》等皆为联章组诗,虽然规模并不宏大,但较独立单章的诗篇而言,却更深入地记载了离乱的现实,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堪称史笔昭昭。

总的来看,邓肃带有叙事性色彩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更多反映的是亡国之痛、忠君之义和个人的忧虑。虽然缺乏像杜甫“三吏”、“三别”那样对民瘼民苦刻画入微、痛彻骨髓的杰作,并且有时议论较多,也冲淡了诗歌的情韵内涵。但是瑕不掩瑜,邓肃堪称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叙事性诗歌让我们对两宋之际的家国之痛有了更深入的感受,他的相关文学作品值得学者们关注。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舒大刚.宋集珍本丛刊(第四十册)[M].四川: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2004.

[4](宋)邓肃.栟榈文集[M].影印明正德十四年刻本罗珊编较本.

[5]张高评.宋诗特色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孟丹(1991-06-15),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