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移情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3

文化移情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研究

张春梅

张春梅新沂市第八中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人们之间的互动日趋频繁,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当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遇到阻碍。为了促进不同文化间人们的合作与交流,文化移情被提出来,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通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英语。无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交际者之间的语言失误。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复杂的,原因之一是学习者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可能对目的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掌握得很牢,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语言环境,也不了解目的语蕴涵的文化背景,所以他们无法用所学的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外语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当今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文化渗透成为了一种趋势,并且这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进一步地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就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进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引入文化移情这一概念十分重要。

二、移情的起源及含义

移情(empathy)最早是由德国美学家RobertVischer于1873年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起初用来指“审美的象征作用”,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假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感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移情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它最常见于心理学领域,移情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感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语用学上的移情则指“言语交际双方感情沟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文化移情则是运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它可以认为是语言交际双方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与解码。所谓文化移情,简而言之,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国内外美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很早就对移情进行了研究,但他们很少把文化移情与英语教学这样的具体教学阶段结合起来。举这样一个例子,如“meal”这个词。美国教学法专家Fries认为:如果语言学习者不了解文化背景,甚至连一句简单的“Tomishavinghismeal.”(Tom在吃饭)也不能真正的理解。Tom是哪国人,什么时候吃饭,饭都吃些什么,吃饭时通常做些什么,这一切确实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告知学生:美国的、英国的和欧洲大陆的正餐和中国的正餐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掌握的相关文化知识,利用文化移情对该句子“Tomishavinghismeal.”(Tom在吃饭)进行正确的理解,可以站在西方人饮食习惯的角度来进行编码与解码。由此可见将文化移情与英语教学这样的具体教学阶段结合起来是不无裨益的。

三、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

多年来,有一种观念广泛地被华人学生认同:掌握语法、词汇、句型等语言形式能够使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沟通。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坚持这一理念。然而,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使这些勤奋的英语学习者走上错误的学习道路。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的语言形式,但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仍然会遇到障碍。

一些语言学家在这一方面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邓炎昌与刘润清曾指出:学习一门外语的手段不仅仅是掌握发音,语法,文字,和俗语,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从操目的语者的角度去看待语言,并从语言中学会他们表达想法,习俗和行为的方式,学会理解他们“语言的心灵”(languageofthemind)。虽然掌握良好的语言技能并不能保证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但是文化移情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却能保障其交流的顺利进行。因为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解决外语学习者参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现今,许多教育家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将文化移情纳入考虑的范围。由此可见,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文化移情作为人际交往尤其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的情感因素,英语教师能否将之充分而正确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这句话的英文译文却有不同的版本。我们选取较为普遍的两种译文来作个比较。其一为杨宪益夫妇的“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而另一种则是D.Hawkes的“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notmakebreadwithoutflour”。杨宪益的翻译根据中国文化选词,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而Hawkes则根据西方的文化rice(米)改成flour(面粉),这更易被使用英语的西方读者所理解。由此可见,语言的运用与理解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读者或听者只要调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使用文化移情就可以理解译者或说话人的用意了。

在国外,到了6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移情问题,意识到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就指出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语言。”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需导入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内容,这在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外语教学界的一种共识。从外语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一门外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理解目的语的文化。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注意文化导入,在外语学习中注重文化习得,才能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提高移情的精确值,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避免禁忌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个敏感的话题,这就是禁忌。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有“十里不同俗”之说,在不同文化中的禁忌就更为明显。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中西文化的禁忌有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要取得成功与和谐有赖于交际双方重视文化移情。举个例子来说吧,西方人非常崇尚个人主义,独立精神,很重视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别是个人隐私,比如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等。设想,如果学生在学习句型Howoldareyou?时,教师适当引入西方人重视隐私相关文化知识。这样,学习者在以后一旦遇到西方人就不会频繁地使用Howoldareyou?这个句型了。老师适当的文化渗透教学能够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交际适应性。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体现语言的得体性

中国人和外国人打交道时,经常发生交际双方情感不流通的情况:比如,一位中国男孩在街上碰巧遇到一位上了年纪的好象在寻找什么东西的美国妇女,于是这位男孩主动上前帮助这位美国妇女,展开了下面一则对话:

男孩:WhatcanIdoforyou,granny?

美国妇女:(脸上露出了不高兴的表情)No.

在这段对话中,男孩非常热情,说完话后心理上感觉良好。但是为什么这位美国妇女感到不快,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呢?这是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两个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这位男孩根据中国民族文化习惯,很自然地把“奶奶”这一形式和“有礼貌、尊敬老人”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与美国妇女交际时,这位男孩并没有运用语用移情。因此,他就采用了跟汉语同词“奶奶相对应的英语词granny来称呼她。他不知道对美国妇人来说,granny一词已不是中国文化中的“奶奶”一词,而是英美文化中的granny一词。因此当这位美国妇人听到granny一词时,她根据她们民族文化习惯,本能地与“年老、无能、无力”的意义联系起来,于是误会产生了,以致造成了交际中断。如果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了解西方人的语言习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进行交际就会注重用词。学习者则会选择性地使用theelderly或theaged等委婉地指代中老年人。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同时也给我这样的一个启示: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形式,更要教会学生在何种情境下怎样得体地运用它。总之,我们要有这样意识,教语言同时也教文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四、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可能遇到的障碍

文化移情虽然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培养文化移情的过程中却会遇到一些阻碍,比如学习者忽视文化差异的心理,学习者的定势等等。

1.学习者有时会误以为文化的基本因素是共同的,进而忽视文化的差异,而把自己的文化习俗搬到目的语的使用场合上,造成许多的不妥、误会与冲突。这是因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进行交际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己的语言与文化中所拥有的东西,在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都不具备,甚至相悖;而自己语言与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在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中却能找到;或是两者中都拥有某一东西,但在表达方式和用法上却不尽相同。例如:在称呼方面,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称谓词“uncle”与其对应。所以,英语教师在教授这些中英文化中有交叉概念的单词时要帮助学生予以区别。

2.当我们遇到不同文化时往往会以自己既定的观念去看待,以自己所熟知的文化去衡量,于是就产生了定势。由此文化移情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定势是主体头脑中存在着的一种固定的简单化、刻板化和笼统化的认知态度。正如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定势)都是从过于一般化或极端化的事实中发展而来的。譬如我们常说中国人好客;美国人富有、慷慨;黑人擅长音乐、舞蹈和体育运动;犹太人富有、聪明;德国人呆板僵硬;日本人雄心勃勃;爱尔兰人酗酒;非洲人懒惰、随遇而安。这些都属于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定势范畴。它们之中有的真实,有的可能谬误,有的部分真实。”但是一旦形成了定势,跨文化交际就会受到阻碍。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化教学不能一概而论,避免形成定势。由此看来,在英语教学中要进行文化教学的渗透与熏陶需要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区分和体验类似的文化习俗,而不能盲目教授。

五、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建议与策略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习得英语这门第二外语,进行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具体的做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聚焦于移情与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践,对于提高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与策略。

1.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文化渗透,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如在教授单词“bread”时,可以给学生们讲解英美国家的“面包文化”:在畜牧业发达和广泛种植谷类作物的英美等国,牛奶和面包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自古以来,人们对牛奶与面包的依赖是任何其它东西所不能替代的,“牛奶与面包”(breadandbutter)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西方人的日常语言里,成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美人的“面包文化”里,bread已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面包,而是代表着“食物、必需的营养、生活必需品”,如:breadandwater指粗茶淡饭;breadandcheese(面包和干酪)指家常食品。在教学实践中,像这样进行点滴的文化渗透,把文化引入词汇讲解中,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了西方文化,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理解。无形中,学习者为日后的跨文化交际作好了铺垫,培养了文化移情能力。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西方文化,从而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3.此外,还应不断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组织者,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同时也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结语

文化移情是要求交际者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客体的语言文化立场上与之交际,从而能够淡化或减少长期积淀的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保证跨文化交际中双向沟通的顺利实现。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作用不可小觑,给予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一个很大的启示:教语言同时也教文化。中小学英语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在教授英语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认识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这才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推崇的英语教学。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祖国的花朵都能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