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探究

黄艳

龙岩市第三医院精神四科364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医院2015年10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孤独症患儿中抽取78例作研究对象,并依照随机抽签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n=39)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39)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孤独症病情变化以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①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②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是97.44%,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6.92%(P<0.01)。结论: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有积极作用,可有效减轻、消除患儿孤独症状,并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可借鉴。

【关键词】护理干预;儿童;孤独症;病情;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为确定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对78例孤独症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单纯常规护理模式、常规护理联合系统护理干预,现报道2组患儿孤独症病情变化以及家长护理满意度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孤独症患儿共78例,均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存在语言发育障碍、社交障碍等临床表现,与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制定的儿童孤独症临床诊断标准[1]相符合。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上述78例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均39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5.23±1.24)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为4~10岁,平均年龄为(5.29±1.21)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可对比。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即遵医嘱应用相关药物治疗,并提供呼吸训练、口型训练、发音训练、单词训练、句子复述与对答训练、饮食保健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系统护理干预,其干预内容如下:(1)系统化语言功能训练。护理人员在与孤独症患儿交流时,注意用语明确,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语言,并将语言锻炼充分融入患儿日常生活中。同时,护理人员可对患儿实行传话训练,从而锻炼患儿的社交能力。护理人员在展开语言功能训练时,注意选取患儿喜爱的事情当做切入点,从而启发语言功能,引导其多说话,帮助其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人物与语言互相联系起来,在说功能话的同时做事。另外,护理人员可从单词、句子逐渐过渡到文章训练,对于已经求学的患儿,可使其朗诵一些具有简单文字解说的图书,或者配有图解的小故事;对于尚未求学的患儿,可应用简单卡片、图画等引导、鼓励其讲话。另外,孤独症患儿在有需求时,多通过喊叫、尖叫等方式吸引别人注意力,护理人员应叮嘱家长不可在此时满足患儿需求,应引导其使用语言提出要求。(2)社交训练。护理人员应叮嘱、鼓励患儿与其他人讲话,并在讲话时注视别人脸、眼睛,训练其通过语言表达自己意愿,向别人传递信息,并教会其理解常见的体态语言含义。护理人员可使用实际动作、镜子、照片等训练患儿理解表情、身体动作的含义。同时,对患儿正确的回答应给予及时强化,并模仿别人动作,使其意识到别人的存在。(3)行为矫正训练。对于患儿的刻板行为、不良习惯,应不予理会,将其单独置放于一个房间,离开别人,从而淡化其不良行为;同时,变动一些患儿日常生活规律,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习惯日常生活的变化。此外,护理人员应逐步熟悉患儿的喜好与需要,融入他们生活,逐步接受护理人员帮助,并慢慢学会关注与接受外部世界;(4)生活技能训练。护理人员应就患儿每一项生活技能,按照小动作、分单元、循序渐进的完成,保持从简到繁原则。护理人员在展开具体生活技能训练时,应手把手教会患儿每一个动作,时期感受到每一个动作进行时的肌肉运动,并逐步减少帮助,直到患儿能够独立完成;(5)家长训练。护理人员需叮嘱患儿家长,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亲密和睦的家庭环境,不要其隐瞒其患病的事实,不可隔离患儿与外界人事,而是为患儿创造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帮助患儿与外界接触,以免其病情加重,促使其逐步融入正常生活。同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儿家长不可过于宠爱患儿,以免增强其不良行为形成。

1.3观察指标

(1)应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2],评估两组患儿护理前、护理后的孤独症病情变化;其中,患儿CARS评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严重,反之则表示其病情越轻微;

(2)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内容、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知识宣教方面的满意度,按照满意、基本满意、尚可、不甚满意、极不满意五级标准,对上述四个条目进行评分,分别是4分、3分、2分、1分、0分,总分为15~20分者,表示其对本次护理服务满意,不足15分者则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者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组间率(%)对比则以c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对比则接受t检验;P<0.05表示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孤独症变化

护理前,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CA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长共39名,满意者38名,不满意者1名,其护理满意度是97.44%;对照组患儿家长共39名,满意者30名,不满意者9名,其护理满意度是76.92%;2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c2=7.341,P=0.007)。

3.讨论

儿童孤独症,又可称之为自闭症,是一种在婴幼儿期即产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好发于男孩,以程度不等的社交障碍、语言发育障碍、行为方式刻板、兴趣狭窄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长发育[3~4]。据报道,大约75%患儿合并明显精神发育迟滞现象,部分患儿会在一般性的智落后背景下,在某方面存在良好能力[5]。当前,临床上对于儿童孤独症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多通过护理干预改善患儿病情。

然而,因常规护理模式存在操作机械性、内容片面性等缺陷,导致常规护理模式用于儿童孤独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不甚理想[6],需加用其他有效的护理干预。本研究即对观察组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效果肯定。其中,系统化语言功能训练、社交训练可帮助患儿学会主动与人建立联系,增强其交往能力,并强化患儿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行为矫正训练能够淡化患儿不良行为,帮助其走出孤独、自闭的内心世界;生活技能训练与家长训练则可帮助患儿学习日常生活技能,逐步恢复其日常生活、学习能力;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充分证明了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秀云,杨峰,崔丽霞.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645-2646.

[2]张绍彩,仇爱珍.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30):3786-3788.

[3]马静.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西南军医,2014,4(6):614-616.

[4]孙艳萍,李文艳.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3(19):149-149.

[5]赵阳,谷学静,李秀玲,等.中医结合认知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家庭成员的抑郁情绪干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11):2665-2667.

[6]吕复莉,谢晓凤,张玲,等.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194-1198.

作者简介:

黄艳,女,1985.7.5出生,龙岩市第三医院精神四科,目前护师职称,主要从事护理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