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1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田玉臣

田玉臣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271100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一、小学生在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随意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观察目的不明确,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

2.观察的片面性。往往是刚看到了一点现象,就急不可耐地得出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没有说服力的,并且很快就会被自己否定。

3.观察的肤浅性。如在观察岩石时,只注意岩石好看、好玩的一面,好看的颜色和舒服的光滑度,而忽略了它的花纹、硬度、味道、颗粒等细节。

4.观察的短期性。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使他们难以持续地观察一个事物,看不到其完整的变化。

如观察北斗七星,没有长时间的观察,是得不到任何结论的。

二、小学生要培养的良好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观察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4.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

5.观察的选择性。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三、解决策略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一般情况,不要急于把要观察的事物呈现出来,而需要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准确的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想知道吗”等,依此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勾起学生观察的欲望。

2.明确观察的目的。要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的名称和基本特点,以及必要的观察手段和注意事项。同时可以预设若干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即带着问题上路。

3.提出观察的问题。针对要观察的事物,确定观察的方向,提出若干问题来,再根据目前的条件进行筛选,确定要观察的问题。

4.确定观察的顺序。根据物体的特点,确定观察的顺序,如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来确定观察的顺序。如观察一株植物的外形特点,可以按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进行;而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特点,就要从时间上按四季的顺序来进行。

5.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况且看到的都是比较散乱的和琐碎的东西,这就要通过科学记录,进行系统、整理、比较,最后再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四、预期效果

1.有事做了,秩序好了。学生不再乱糟糟的,而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有顺序,有效率。

2.自己做了,有啥写了。原来让学生写观察记录,最多的是问“怎么写,写什么,写在哪,写多少”等问题,并且出现抄袭和雷同的情况,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了。

3.自己写了,作业齐了。原来收作业几乎没有收全的情况,即使硬收上来,也有一些白卷,没办法,因为他脑子里一片空白。而现在学生都急于把自己的成果呈现出来,主动交了。

4.有啥说了,举手多了。刚开始上科学课的时候,举手的来回就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很少主动举手,即使你把他叫起来,也很少说话,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和知识不能很快地理出头绪,觉得无从下手;现在好多了,他知道了从哪说起,说哪些,按什么顺序说,这样显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5.眼界宽了,交流多了。由于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会情不自禁地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有时你走在校园里就会突然被某个同学拦住,和你说说他的发现和想法。

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体现在科学课上,也表现在其他学习上,对语文、数学的学习帮助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