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1

首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蒋云玉

(邵阳市脑科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对首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方法于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之间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中随机抽取首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患者各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情况、文化水平、工作情况、首次发病年龄、首次治疗年龄、病程、住院治疗次数方面无显著差异,组间对比P均>0.05;首次为躁狂发作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首次为抑郁发作的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并且在躁狂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次数、确诊年龄、确诊时间、自杀史、三年内自杀次数、精神病性症状方面,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与首次为躁狂发作患者对比,首次为抑郁发作患者临床症状更加显著,并且危险性更大,并且,当患者被诊断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患者时,应该给予相应的预测性意见,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发生双相情感障碍。

关键词:首次为躁狂发作;首次为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Ⅰ型;临床特征

本次研究将32例首次为躁狂发作和32例首次为抑郁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之间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中随机抽取首次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患者各3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双相情感障碍Ⅰ型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32例首次为躁狂发作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18例和14例,年龄范围是32岁——71岁,平均(41.2±11.5)岁,病程在4年——21年之间,平均(12.3±4.7)年;32例首次为抑郁发作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17例和15例,年龄范围是33岁——69岁,平均(42.4±10.3)岁,病程在3——22年之间,平均(11.9±3.9)年。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全部研究对象各方面基本资料P均>0.05,能够进行对比。

1.2研究方法

对全部64例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例(n)、率(%)进行表示并通过卡方(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达,并采用t检验,P<0.05时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对比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情况、文化水平、工作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组间对比P>0.05;首次为躁狂发作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首次为抑郁发作的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组间对比P<0.05,差异明显。

表1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对比n(%)

3.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一种精神障碍,指的是患者既存在抑郁发作,也存在躁狂发作,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并且具有自杀率高的特点[1]。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不易被确诊,在临床诊断上具有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2],能够导致患者的不良后果的发生率上升,对患者的预后存在严重的不利影响[3],甚至可能提高患者自杀的几率[4],由此可见,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患者的生命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情况、文化水平、工作情况、首次发病年龄、首次治疗年龄、病程、住院治疗次数方面无显著差异,组间对比P均>0.05;首次为躁狂发作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首次为抑郁发作的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并且在躁狂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次数、确诊年龄、确诊时间、自杀史、三年内自杀次数、精神病性症状方面,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

综上我们认为,与首次为躁狂发作患者对比,首次为抑郁发作患者临床症状更加显著,并且危险性更大,并且,当患者被诊断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患者时,应该给予相应的预测性意见,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发生双相情感障碍。

参考文献

[1]粟幼嵩,陈俊,洪武,等.以抑郁或躁狂首次发病的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水平回顾性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1):42-46.

[2]张莹洁,迟勇,刘竞,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首发与躁狂首发的临床特点比较[J].中国医刊,2017,(4):84-87.

[3]王筱兰,侯钢,张保.双相情感障碍混合相临床特征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5):273-275.

[4]武文珺,张瑞国,王莹,等.青少年首发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病性症状特点及对诊断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5):562-56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