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及临床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及临床表现

曹万源

曹万源(内蒙古扎兰屯呼伦贝尔市结核医院162650)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029-02

【摘要】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多数有思维迟钝、记忆障碍,严重者可有精神错乱和情绪不稳等痴呆表现。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总结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特点,以期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办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2009门诊及住院的2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52~96岁,平均70.4岁。200例患者中最常见头晕、头痛,其次是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麻木,步态不稳,恶心等;部分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其中86例有痴呆。

1.2检查办法所有病例均开展常规CT平扫,扫描设备为东芝asteion全身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基线为OM线,层厚和间距常规用10mm,必要时行薄层及增强扫描。

2结果

CT表现及分型:皮层下脑白质侧脑室周围,紧贴侧脑室壁有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呈月晕状,两侧对称或相对对称。CT值比正常脑白质低5~10Hu在侧脑室体旁,融合的低密度影长轴与体部一致,注射对比剂不强化。其中病灶发生在前角周围者90例,后角周围者92例,侧脑室体旁者60例,半卵圆区者42例。伴有腔隙性脑梗塞者78例,大片脑梗塞者15例,脑出血者23例。根据SAE低密度病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三型。Ⅰ型:低密度影在前角和/或后角周围脑白质;Ⅱ型:低密度影在前角和/或后角、侧脑室体旁;Ⅲ型:低密度影在Ⅱ型基础上,半卵圆区也有低密度影。200例中,Ⅰ型96例,Ⅱ型40例,Ⅲ型74例。

3讨论

3.1病理学改变SAE与引起脑血流量减低的动脉疾病有关。脑白质终末动脉供血,其间吻合支甚少;而灰质却有不少侧支循环,其接受血液及血管的调节能力是白质的3~4倍,故在血流灌注压下降时,首先殃及深部脑白质。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其他缘故引起脑白质区广泛的小动脉壁硬化、增厚致局部缺氧、酸中毒和脑室周围水肿,使脑白质弥漫性和局限性脱髓鞘、星形细胞变性、小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并引起脑实质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囊变及液化[1]。由于弥漫性脱髓鞘,患者多数有侧脑室扩大、胼胝体变薄的脑萎缩征象。又由于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可以发生脑梗塞、脑出血[2]。基底节和半卵圆中心集中了与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有关的大部份神经元和纤维,与额叶有广泛的联系。丘脑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对于记忆也有重要作用。小动脉的病变导致基底节、丘脑多发性小灶性梗死以及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病变,使白质与皮质之间联系纤维中断,发生痴呆,这是逐渐或阶梯式进展的病理过程,因此临床表现出程度不一样的智能减退[3]。

3.2临床表现临床上可以仅表现为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只有当病变成长到一定程度,如病变累及额叶,病变的总体积较大或有脑萎缩,临床上可表现为明显的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抽象思维障碍,语言障碍等。以往多数临床医师对此病没有足够的认识,患者平时症状不明显而未被本人注意,多因发生卒中而就诊。CT的广泛应用,为诊断SAE提供了充分的影像学证据,结合临床资料不难作出诊断[4]。Peterson认为早期病例无或很少有症状体征。在痴呆早期不常发觉,可根据影像学改变,在出现神经及智能缺陷之前,作出早期诊断。否则临床表现将随着病程延长,病理改变加重而加重。

3.3CT表现及分型两侧大脑白质有斑片状、点状或弥漫性互相融合的低密度区,边缘模糊呈月晕状。病灶CT值较正常白质低5~10Hu,不被强化;常两侧对称,也可不对称,以脑室周围明显。早期病灶局限于额叶,以后向侧脑室周围、中央半卵圆区中心、枕叶成长;病灶长轴与体部一致。观察发现低密度影紧贴侧脑室壁是本病特点。基本上均有不一样程度脑萎缩,且常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并存[1]。CT分型按Goto分类法:Ⅰ型呈鸡冠状低密度影;Ⅱ型侧脑室体旁、半卵圆区片状低密度影;Ⅲ型病变环绕侧脑室弥漫于整个半球。本组按照病灶部位分型,容易操作掌握,目的是反映SAE早期,CT只有轻度改变,有利于早期诊断。要正确反映病变严重程度,还需要注意病灶面积,低密度程度,临床表现等。

3.4诊断王建军[5]等认为当CT表现上有以侧脑室前角周围脑白质对称性脱髓鞘改变为主这一征象,而临床上无痴呆和精神障碍地方的症状时,可以结合临床其他症状作出早期SAE的诊断。这有助于SAE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临床及结合文献,SAE诊断要点为:(1)60岁以上(少数可50岁以上)发病,常见头晕、头痛等症状;(2)缓慢逐渐式或阶梯式起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情稳定期;(3)早期可无智能障碍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随着病情的成长出现不一样程度的智能衰退且逐渐加重;(4)有影像学检查的典型改变;(4)有影像学检查的典型改变;(5)结合临床资料,排除其他一些疾病。

参考文献

[1]崔是静,哈振国,吴健群.8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宁夏医学杂志,1999,21(12):723-724.

[2]李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MRI特点.河北医药,2001,23(5):362.

[3]丁小灵,王昌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MRI分析.安徽医学,2000,21(5):13-15.

[4]苗勤,王芳.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0例临床与CT.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23(2):119-120.

[5]王建军,杨小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早期CT诊断的探讨.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1(3):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