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初探——以井陉矿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初探——以井陉矿区为例

吴昊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

【摘要】截止2015年,我国262座资源型城市中有67座面临着资源枯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河北石家庄井陉矿区为例,由城市规划的角度入手,分析其面临的城市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井陉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天然国土)。[1]资源枯竭型城市则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资源型城市。[2]

目前我国已有262座城市被界定成资源型城市,[3]这些城市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常年累月的开采使得近1/4的资源型城市已进入衰退期,即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资源枯竭的压力、市场竞争的现实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科学合理的依托城市自身条件,调整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

二、井陉矿区的发展状况

(一)自然条件

井陉矿区位于石家庄西部太行山东麓的低山地带,四周与井陉县接壤,辖区面积70.29平方公里。矿区地形为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自然小盆地。自内向外地势渐高,形成三山一丘一洼三河滩的地貌特征。矿区内被列入国家和省矿产储量表的矿产资源主要为煤、石灰岩、粘土、白云石、耐火粘土、铝矾土、石英石、硫铁矿等多种资源。已探明煤可采储量5000万吨,石灰岩工业储量6.8亿吨。为典型的工矿资源型城市。

(二)社会经济状况

2015年,全矿区生产总值完成60.5亿元,年均增长4.3%。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4亿元,年均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1亿元,年均增长13.6%。

(三)人口与城镇化

由于2001年石家庄市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井陉矿区将全区农民成建制办理了“农转非”,同步消除了户籍上的城乡差别,目前在统计口径上,矿区的户籍人口均为非农户口。截止2014年,矿区总人口约为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4992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

(四)社会事业

1.教育设施

矿区共有小学15所,在校学生4318人;初中2所,在校学生1448人;高中与职教中心各1所。

2.文化设施

矿区城区建有文化活动中心、万人坑纪念馆、工人文化宫、老年宫等大型文化设施;乡镇街道配置有图书室、活动室等设施;乡村社区实现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全覆盖。

3.体育设施

矿区城区建有公共体育场一座;乡镇街道的室外活动场地与乡村共享共建。

4.医疗卫生设施

矿区整体医疗体系已形成区、乡镇和农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体系。城区拥有三家综合医院,共计床位数500张、医护人员372名。

5.交通设施

井陉矿区南依石太铁路,北靠石黄铁路和石太铁路客运线,区内有新井、凤张两条货运铁路专线。京昆高速公路通过矿区贾庄镇北部。202省道平涉路纵贯矿区。县道贾凤路、北清线贯穿矿区城区。

6.市政设施

燃气管网主要覆盖城区及乡镇建成区,覆盖面积8平方公里。集中供热主要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主城区、贾庄镇建成区和凤山镇建成区,管网覆盖面积近7平方公里。

(五)风景及历史名胜

矿区内有清凉山、台阳山、三官山、起龙山、段家楼、清凉阁、陀罗尼经幢、朝阳阁、兴国寺、垂虹桥、天户古城等众多风景及历史名胜。

三、井陉矿区城市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井陉矿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工矿资源型城市,其发展轨迹必然要经历依矿而立、因煤而兴、因煤而衰这三个阶段。2011年公布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正式将井陉矿区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也标志着井陉矿区已进入了因煤而衰的阶段,城市转型迫在眉睫。而城市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城乡布局缺乏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由于早期缺乏规划,矿区的工业用地随矿而建,分散在主城区四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工业用地逐渐与大量居住和村庄用地混杂,整体上形成了工业包围城市的态势,且矿区内大多数企业以洗煤、化工产业为主,对居住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矿区用地粗放,至2015年底,矿区工业用地为694.2公顷,占城乡总建设用地的比例达到了33%,人均工业用地超过了70平方米。村庄建设用地共计733.8公顷,农村常住人口约4万人,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达181.1平方米。现状村庄内不少宅基地已处于闲置状态,农村建设用地浪费严重。

(二)产业结构失衡,转型压力繁重

2015年矿区生产总值完成60.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占比72.3%,第三产业占比26.5%,第一产业仅占1.2%。在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81.4%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建筑业等行业,仅有18.6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传统农业。

矿区仍然依赖以煤为主的基础产业,煤炭物流、煤化工、装备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然而受到大气污染防治和资源枯竭的影响,主导产业生产已出现下滑趋势。2015年全区单位GDP能耗为3.0吨标准煤/万元,虽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河北省1.86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

2015年矿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5%,较上年提升5.9%,但仍低于石家庄市42.6%和河北省37.2%的平均水平。服务业主要仍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对外交通不便,区域联系不强

矿区内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少、密度低,仅有京昆高速和省道平涉公路通过,另外由于矿区被井陉县所包围,使得矿区与外界联系不便。

(四)生态环境破坏,修复任务艰巨

长年累月的煤炭开采破坏了地表土层,深层次的挖掘又破坏了土层结构。目前矿区的采空区面积已达1510.8公顷,城区南侧出现大面积沉降。以炼焦、化工和热电为主的几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散步在城区外围,并在城区北面蔓延成带。污染物如粉尘、烟尘、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分别达到163吨、122吨和1514吨,严重污染矿区环境。根据空气污染物监测结果,矿区全年达标天数为88天,263天空气质量在三级以下,达标率仅25.1%。水质测量污染物均在标准范围内,化学需氧量(COD)含量相对接近标准临界点,水体富营养化。

四、井陉矿区城市转型策略

对于矿区转型所面对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转型策略。

(一)融入区域,协调发展

改善矿区交通条件,加强矿区的对外交通联系,积极融入大石家庄都市圈。通过京昆高速公路,激活矿区的旅游资源,融入太行山高速沿线旅游体系;通过在建的平赞高速公路与石家庄南二环西延线对接,拉近矿区与石家庄市区的时空距离,强化矿区与石家庄市区的联系。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产业布局、道路交通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加强与井陉县的衔接,双城联动协同发展,形成城镇密集区。

(二)消除壁垒,城乡统筹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财政管理、基层治理机制。统筹全区均衡与差异发展、统筹城镇繁荣与乡村健康。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全域化。(三)合理规划,重塑城市

推进矿区产业平台建设发展,对现有区域内分散的工业用地进行整合,改变工业包围城市的现状格局,减少工业对生态和生活居住空间的影响,将工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控制在35%以下;同时推动中心城镇集聚发展,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城市公共绿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规划形成“一主两副、一园三区”的城市总体结构。统筹构建空间管制分区,将全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实施不同的管制政策和措施,协调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遵循城市紧凑布局、集约高效的原则,以城乡用地分类和空间管制区综合确定城镇增长边界控制线,明确城市发展方向。

(四)立足自身,产业转型

积极推进全区经济林建设,促进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结合旅游项目开发形成一三产联动效应。引进优质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石钢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延伸煤炭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矿区工业转型升级。依托矿区丰富的自然风景、近代工业遗址、古天户城遗迹、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并融入太行山高速沿线旅游体系。

(五)生态修复,环境美化

矿区转型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严格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空间,在城镇结构上留出重要的生态廊道。划定和实施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统筹全域在线监测,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控。持续开展重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危险废物废气全过程管理。塑造一条生态保育带和三条生态廊道,形成“井”字生态、视觉和景观框架,实现山与城相生相融的组团式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开发未利用废弃地,对沉降地区进行修补治理与整形绿化,修缮人文景观,重塑田野风光。全域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森林公园建设等生态工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点面结合,使公园绿地多点开花,全面提升矿区环境。

小结

“百年煤都,新兴钢城”,井陉矿区的城市转型仍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确定方向,抓住区域大发展的机遇,依靠有利的政策,深度挖掘自身资源与文化,发展优质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旅游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加强基础建设,矿区将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资源型城市baike.baidu.com/view/409804.htm

[2]百度百科.词条:资源枯竭型城市baike.baidu.com/view/218709.htm

[3]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45号.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