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心病心跳骤停87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风心病心跳骤停87例临床分析

王大刚

王大刚(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人民医院6576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3-0438-02

【摘要】目的探讨风心病患者院内发生心跳骤停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可能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风心病心跳骤停患者,按心跳骤停发生时间及推测的诱因分组进行构成比分析。结果引起87例风心病患者心跳骤停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左室射分数下降、心胸比率异常、心律紊乱;可能诱因是起床小便、饱餐、情绪异常。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共存是风心病患者入院后发生心跳骤停的最主要原因,夜间是发生心跳骤停最多见时间。

【关键词】风心病心跳骤停心律紊乱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率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复苏无效将导致生命终止[1]。导致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风心病仍然是常见病。部分风心病患者在院内死于心跳骤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87例风心病猝死患者,初步探讨风湿心脏瓣膜病患者发生的心跳骤停相关危险因素及诱因。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87例风心病患者均为1993年6月-2010年3月院内发生心脏骤停并抢救治疗且资料较完整者。患者男31例,女56例,平均年龄42±12岁。均有经心脏超声确诊为风心病瓣膜病变,入院至心跳骤停最短1天,最长21天,平均5±4天。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21例、Ⅶ级66例。二尖瓣病变45例,联合主动脉瓣病变42例。87例病人心胸比率平均70.5±3.7。严重心律紊乱者75例,其中快速性疗效占48例,频发性与复杂性期前收缩21例,缓慢型穆墒С?例。65例接受心脏超生检查者左室射区分数平均为34±12%。心电图VIPTF负值异常62例,平均-0.08±0.02mm.s。

2方法

跟据87例患者发生心跳骤停时间及猝死前可能诱因进行分组回顾分析。

时间分组:夜间组指0时至早上交接班8时,非夜间组指其他时间发生者。

按发病现场情况推测可能诱因分组:

2.1休息时情况异常被发现组:本组患者均在无明显诱因时突发异常被周围他人发现,多数患者心衰症状好转,病情也无明显异常表现。

2.2目击同病室患者死亡后发生组:本组患者均在目击同病室有患者死亡后,表现出惊慌、情绪不稳,多在目击他人死亡事件后1到2日内出现心跳骤停。

2.3下床大小便时发生组:本组患者均表现在下床大小便时出现心跳骤停,可能与用力有关。

2.4饱餐后2小时发生组:本组患者均有食欲改善,饱餐,在饱餐后2小时左右发生心跳骤停。

2.5与他人交谈时发生组:本组患者均发生在与他人交谈时出现心跳骤停。

2.6统计学处理:死亡时间发生危险性用卡方检验,构成比用百分数表示,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3结果

87例风心病心跳骤停患者不同时间死亡组差别见表1;不同推测死亡诱因组构成见表2。

表1:心跳骤停出现在不同时间分析例数

X

P值

夜间组

57

8.38

0.004

非夜间组

30

表2:推测发生心跳骤停可能诱因构成比分析例数

构成比(%)

休息时情况异常被发现组

57

66

目击同病室患者死亡后发生组

7

8

下床大小便时发生组

12

13

饱餐后2小时发生组

6

7

与他人交谈时发生组

5

6

合计

87

100

所有病人发生心跳骤停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博动消失、眼球固定、呼之不应或呈叹气样呼吸。75例心跳骤停时于5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抢救,但无一例复苏成功。

4讨论

心跳骤停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突然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博动消失,这一点有利于早期诊断;(2)心音消失,其准确性高;(3)瞳孔散大,反射消失、呼吸停止,为临床典型之经向;(4)心电图检查示心室停顿或心室颤动,其准确性最强,但不利于早期诊断与抢救。本文87例风心病心跳骤停者多以第(3)条发现,但无一例复苏成功,可能与患者心脏的离原性病变以及病情危重才是来住院有关。风心病的患病率与地域有关,我国南方地区风心病患病率较高,我院所收治的风心病患者大多数居住于海拔1700-1900米高寒山区。风心病心跳骤停的发生瓣膜病变是病理基础。在多种心脏瓣膜病中,以主动脉狭窄伴左室舒张压增高及心内膜下心肌缺血量发生心脏性猝死[2]。本文临床资料表明,风心病单一的瓣膜病变相对于联合瓣膜病变,无论是心衰程度,快速疗效发生率、VIPTF负值异常、Ef下降、心胸比率异常均明显高于前者。当风心病患者病程越长,瓣膜损害越重。上述危险因素发生率越高,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就越大。有研究表明:经动态心电图证实的61例猝死患者的心律失常表明,快速性心律失常占82%[3]。本文87例心跳骤停其中69例为快速性疗效或复杂性期前收缩。左心室EF严重减低是嗣后发生心跳骤停的高危指标[4]。本文65例本次接受心脏超生检查者EF平均为34%。有资料表明[5]:心胸比率>0.5的风心病患者心脏原因死亡率为46.9%,明显高于心胸比率≤0.5的风心病患者死亡率22.5%。本文所有心跳骤停者心胸比例均>0.5,与就诊求治已属疾病晚期有关。发生心跳骤停的诱因方面,据统计,多数发生在11月至次年2月,可能与气候寒冷,伴有呼吸系统感染加重心衰有关。夜间及凌晨发生心跳骤停较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有关先兆和诱因还有恶梦、下床活动、情绪激动、惊恐及饱餐等。熟知以上危险因素,符合患者病史、体检、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分析,对预测患者是否有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上述危险因素共存越多,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性就越大。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降低心跳骤停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6-227.

[2]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2-233.

[3]杨跃进,华伟.心血管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6-337.

[4]刘启望,汪涛,刘敏,等.探讨病房猝死患者的医疗风险管理.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654-1655.

[5]屈福荣,刘传蛟,张旭,等.慢型克山病死亡病例中猝死病例分析.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2(5):44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