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3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30例

叶勇智

叶勇智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361002)

【摘要】目的:评价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组和牵引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有10例临床治愈,17例好转,其总有效率为90%,相较于牵引对照组的6例、18例及80%,手法治疗组疗效更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可得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理筋手法眩晕

【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034-01

颈性眩晕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颈源性因素主要有:颈椎骨质增生、退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由于颈椎不稳,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出现椎动脉痉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临床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症。2012年1月-2013年7月,笔者运用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来我科就诊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25±8.46)岁,平均病程(12.25±9.21)月;对照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6.45±7.27)岁,平均病程(11.56±9.14)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1]。具有典型的椎动脉型或交感型颈椎病的症状:体位性眩晕、头痛,或有颈部僵硬、疲劳感、疼痛等;部分有出汗异常,心悸失眠、上肢麻木等症。体征:颈部棘突及两侧横突处有压痛,或有条索状物;旋颈试验阳性;或者手法牵引颈椎,头晕有加重情况。辅助检查:X线检查多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增生、横突间距变小。CT或MRI可见颈椎间盘突出,横突孔变小;超声多普勒检查多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检查有一项符合即可。

1.3排除标准

①外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②颈椎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结核,肿瘤,感染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

手法:①常规放松手法:先取坐位,点按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肩井、手三里、列缺、后溪等穴,再用拇指推揉法、弹拨法、拿法、滚法反复交替作用于压痛点及两侧颈肩背肌肉和韧带。②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其头端,一手托住下颌,一手在颈后,上位颈椎病变则于中立位、下位颈椎病变则与躯干方向呈15°~20°角拔伸,持续1分钟,然后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不做扳法,反复3次。③手法结束之后让患者仰卧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同时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颈椎左、右旋至极限处保持5秒,每个方向各做一组,一组10次;而后行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抗阻力训练,遵循缓慢、轻柔、循环进行的原则,每日2次,每次5—7min。

2.1.2牵引对照组

患者坐位做颌枕带牵引,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牵引角度(同手法),牵引重量5—18Kg左右[2],牵引时间10至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定。临床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3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有10例临床治愈,17例好转,其总有效率为90%,相较于牵引对照组的6例、18例及80%,手法治疗组疗效更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总有效率对比

组别例数临床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017390%

对照组30618680%

4讨论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其发病与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导致“筋出槽、骨错缝”,最终引起气血阻络,筋脉不荣,清窍失养导致眩晕、颈项疼痛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及颈部本体感觉紊乱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3]。因外伤、劳损或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韧带和关节囊退变而产生的松弛,致使颈椎失稳,颈椎周围的椎动脉、神经受到刺激而出现颈椎病症状。颈椎稳定性的维持,一方面取决于椎体序列、上下关节突关节、关节囊、椎间盘、椎间韧带等内源性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颈椎周围各组肌群等外源性稳定因素。从阴、阳的属性来分析,前者偏静属阴,后者偏动属阳,阴阳平衡是一种阳主阴从的动态平衡,所以,附着于颈椎周围的软组织(筋)在维系颈椎正常的骨性结构及其内外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性方面起着主导作用[4]。

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的中医作用机制可概括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松解粘连及理顺筋络、整复错位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理筋手法用点穴、推揉法、弹拨法、拿法、滚法等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松解粘连的作用,仰卧位拔伸通过不同角度的拔伸有效地作用于病变的部位而起到理顺筋络、整复错位的作用。两者合用可使“筋归槽,骨合缝”,恢复“骨合筋舒”的正常状态,临床症状自然得以消除。取卧位可使患者颈背部肌肉充分放松,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加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颈椎稳定性训练属于练功,使颈椎前、后、侧方的肌肉增强,颈椎稳定性增加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疗法作用于颈椎的内外源性稳定因素,从而恢复内外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本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确切。从长期随访的结果来看,虽然手法治疗的复发率低于牵引治疗,但也有21%的复发率[5]。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配合颈部适当的功能锻炼,纠正不良姿势,对于避免颈椎病的复发和加重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2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45-1150

[4]张明才,石印玉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0,10(23):746-749

[5]王立童,詹红生中,朱政阳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