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危重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孙艺昭

孙艺昭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民医院536100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危重患者共163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中,44例发生院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24例,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6例。胃肠道感染10例,泌尿系感染7例,全身感染3例。细菌共分离520株,共16个属,总共包括48种,以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多见,其次为饱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结论:对控制院内感染的相关规章制度行严格落实并制定,在临床各项操作时严格把握无菌原则,对病情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使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尽量缩短,抗生素应用时依据降价梯合理应用,尽量按着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

关键词:危重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危险因素

临床急危重症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下降,生理病理机能呈严重紊乱状态,且有创检查实施的项目较多,院内感染有较高的发生率[1]。对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状况,是为临床防控院内感染具体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参考依据的关键。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63例,均为我院ICU于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危重患者。男99例,女64例,年龄4-88岁,平均(52.4±10.5)岁。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卫生部制定)对院内感染进行诊断。

1.2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集,并行分析及汇总。具体调查内容为:患者疾病危重程度、病种分类、年龄、侵袭性操作实施情况、入院时间、机械通气应用时间、伴发的基础疾病、临床手术史、给予应用的抗菌药物应用、人工气道方式等。依据NCCLS2001分布的相关准则,行药敏试验及判断。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行药敏试验、细菌分离、鉴定、培养。对菌种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实施鉴定操作。以穿刺液、痰、粪便、中段尿为菌珠来源,行培养及分离检测操作。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比较实施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63例患者中,44例发生院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24例,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6例。胃肠道感染10例,泌尿系感染7例,全身感染3例。72例年龄在65岁及以上,院内感染26例;91例年龄在65岁以下,院内感染18例。有明显差异(P<0.05)。APACHEII在20分以下者90例,院内感染6例;APACHEII在20分及以上者73例,院内感染38例,有明显差异(P<0.05)。67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院内感染33例。未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96例,院内感染11例,有明显差异(P<0.05)。住院时间在7d以内者65例,院内感染7例,耐药菌株较少见;住院时间大于1周且在2周内者71例,院内感染17例;住院时间在2周以上者27例,院内感染20例,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人工气道方式、性别、病因等方面与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细菌共分离520株,共16个属,总共包括48种,以肺炎克雷伯杆菌最多见,其次为饱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见表1。

3讨论

临床院内感染中,危重患者为易感人群,受医疗科技不断进步的影响,加之医药领域药物作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明显延长了危重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存活率,但因免疫力相对低下,故在采取多项治疗、侵入性检查等操作后,特别是给予机械通气长期应用者,有多种抗生素应用史,故使院内感染率显著增加,同时耐药菌株及种类不断增多[2]。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院内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具有最高发生率,其中最多见的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由机械通气导致[3]。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越长,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机率便越高,故临床需对机械通气的适应症行严格掌握,使机械通气时间尽量缩短,在吸痰操作时加强干预,教会患者有效咳痰、咳嗽的方法,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4]。对已有感染发生的患者,需加强营养方面的支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将气管及时切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对抗生素行合理选择,加强气道护理干预,以降低疾病死亡率,最大限度的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在胃液pH>4时,为肠道内肺炎克雷伯菌向咽部移值的重要因素,故对制酸剂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如质子泵抑制剂及H2受体阻滞剂等,需尽量使应用时间缩短,减少应用剂量,对应用指征严格把握[5]。在对创伤的应激反应方面,胃肠道最为严重且敏感,而从生理物性进行分析,胃肠道黏膜供血系统更易受其它病理因素影响,如胃肠道粘膜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出现缺氧缺血,进而对胃肠道黏膜屏障造成损伤,导致出血和缺血坏死。

实践显示,肠内营养或早日鼻饲流质营养,机械通气的时间最大程度的缩短,抗菌药物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应用胃肠道微生态药物,可使胃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各病源菌对各种抗生素均有较强的耐药性,同时也存在较高的两重感染发生率,受抗菌素对其它敏感细菌抑制和培养鉴定技术改进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在感染中比例不断增高,已引起关注。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避免产生耐药菌,确保临床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鲁析,朱永健,于守丽,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2,12(5):388-390.

[2]周贵民,张军民.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5.

[3]吴乾生,张翠珠.老年人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9):24-26.

[4]蔡璇,李从荣,施金玲,等.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随机多态DNA分型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2):

119-120.

[5]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

1857-1862.

[6]季萍,朱震宏,李巍,等.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群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3):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