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课程开发建设与大学生健康和谐人格及心理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4

人文素质课程开发建设与大学生健康和谐人格及心理的构建

李凤霞

李凤霞(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近年来,众多专家和教育界人士不仅关注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且还把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从大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角度,关注大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和心理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建设性。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格和心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反思我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由此可见,直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在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方面下功夫。

众多专家和教育界人士不仅关注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且还把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2008年1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太原理工大学博学楼三层报告厅作了《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与心理自我教育》的主题讲座。这次讲座分为“弘扬传统,借鉴西学”、“寻找自我,探索人生”、“自我修养,遵守规则”、“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自我监控,预防失调”等五个部分。陈教授引经据典,切中时弊地指出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及心理状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论语》和《老子》中有关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意识经典名言的阐释,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构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时,陈教授还向大家推荐了世界历史长河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的经典作品,对同学们人文精神的构建和自我心理素质的调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重视教育改革创新,忽视人文素质课程的状况有所改变,开始着手进行课程开发和精品课建设。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必须避免单一化、片面化,而应该进行课程整合,把一系列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两课”、道德修养、法律、心理指导和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口才、普通话等课程都可以纳入到这一大系统中来。在教学方法上,更要避免传统的理论化的说教,而是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还必须改革考核方式,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汲取传统道德精髓,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这种做法确有可取之处,但是对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大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整个世界、全人类的文明,都应该拿来为我所用。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应该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阳光一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发展其健康的身心的素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文素质教育应以丰富文化底蕴、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发展个性、陶冶性情为基本目标,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学,更是充分体现了知识教育、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和谐统一。要以情感激发作为切入点,注重情感的投入与感受,从而解读其中的人文精神传统,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健康人格。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课、写作与口才等人文素质课程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构建的作用,高校基础课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状,针对学生存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写相关教材,进行课程的开发、整合和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加强对教学对象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和保障。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状况,整体来说,都还不能适应其目前学习和将来职业工作的需要,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关的教育水平亟待提高,重智能轻人格、重知识轻心理的片面教育取向急需改变。

在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其中之一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的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心理健康还包括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能治病也能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生都已经是“90后”的一代了,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走进大学,其社会适应性较差;从小被长辈呵护备至,与人相处方面也存在缺陷。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主动适应环境和寻求更多发展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状态,一些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目前我国一些大学生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心理失衡、道德人格缺失和法律人格的欠缺。

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显得效果不理想,必须充分发挥其他人文类课程的迁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有些领导者往往只重视思想政治课,却忽视了其他人文类课程,使得对大学生的教育力不从心,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第二,加大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做到有的放矢。

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常常还局限于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的旧框架内,目的单一,内容陈旧,灵活性不够,学生的关注度、参与性和学习兴趣都不高,更达不到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等效果。这就有必要加大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做到有的放矢。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有无数鲜活的形象值得学生欣赏、获得启迪。一生坎坷、宦海沉浮的苏轼,通过一首小词《定风波》,展示给当代学子一个最潇洒、旷达的东坡形象,让学生们体会为什么苏东坡从不怨天尤人,不像有些现代人动不动就抑郁了。苏东坡那么旺盛的生命力,“天涯何处无芳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辟词句,应该成为学子们的座右铭。对待人生如此,对待爱情,经典影片《魂断蓝桥》凄美的爱情故事值得深思的是:为了爱情必须选择走向死亡吗?人间确有真情在啊!

历史长河中那些星光闪烁的文学大师们,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同样令人深思。同为词人的李煜和苏轼,同样经历了人生的大波折,前者沉溺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致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样的逝去,后者却抒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

第三,重视运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有些大学生心理失衡,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很强的自卑感、多疑、性格孤僻、嫉妒心强、抑郁、情绪烦躁和儿戏态度。

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帮助其提高职业能力,写作与口才课程的作用显得非常必要。

口才艺术课,通过实践锻炼,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调节学生紧张的心理情绪,锻炼心理承受力。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各类比赛,使社会适应力得到改善。

应用写作课,紧密结合口才课、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可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要采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意识、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教学中还必须注重精品课建设,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网站辅助教学,进而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和网站,大力宣传大学生的身边事例,突出的有:亲身实践低碳生活的张扬同学,勇于助人园艺系学生郑亚男、举办奇石灵芝艺术作品个人展的韩吉飞。荣获黑龙江省“十佳导游员”称号的旅行社管理系楚宏宇、受到任职企业高度赞扬的毕业生杨光超。此外,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包括:大学生电影艺术节“弘扬时代旋律,振奋民族精神”红歌赛主题团日活动,全系推广“天天讲坛”、“情系校园文化,尽展旅院风采”专业特色展示大赛。

此外,教师的心理和人格也对学生有一定影响,提高教师素质也势在必行。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XHXNO.12140220。

李凤霞(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近年来,众多专家和教育界人士不仅关注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且还把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从大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角度,关注大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和心理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建设性。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格和心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反思我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由此可见,直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在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方面下功夫。

众多专家和教育界人士不仅关注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且还把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2008年1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太原理工大学博学楼三层报告厅作了《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与心理自我教育》的主题讲座。这次讲座分为“弘扬传统,借鉴西学”、“寻找自我,探索人生”、“自我修养,遵守规则”、“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自我监控,预防失调”等五个部分。陈教授引经据典,切中时弊地指出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及心理状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论语》和《老子》中有关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意识经典名言的阐释,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构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同时,陈教授还向大家推荐了世界历史长河中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的经典作品,对同学们人文精神的构建和自我心理素质的调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重视教育改革创新,忽视人文素质课程的状况有所改变,开始着手进行课程开发和精品课建设。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必须避免单一化、片面化,而应该进行课程整合,把一系列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两课”、道德修养、法律、心理指导和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口才、普通话等课程都可以纳入到这一大系统中来。在教学方法上,更要避免传统的理论化的说教,而是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还必须改革考核方式,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汲取传统道德精髓,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这种做法确有可取之处,但是对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大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整个世界、全人类的文明,都应该拿来为我所用。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应该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阳光一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发展其健康的身心的素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文素质教育应以丰富文化底蕴、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发展个性、陶冶性情为基本目标,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学,更是充分体现了知识教育、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和谐统一。要以情感激发作为切入点,注重情感的投入与感受,从而解读其中的人文精神传统,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健康人格。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课、写作与口才等人文素质课程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构建的作用,高校基础课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状,针对学生存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写相关教材,进行课程的开发、整合和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加强对教学对象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和保障。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状况,整体来说,都还不能适应其目前学习和将来职业工作的需要,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关的教育水平亟待提高,重智能轻人格、重知识轻心理的片面教育取向急需改变。

在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其中之一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的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心理健康还包括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能治病也能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生都已经是“90后”的一代了,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走进大学,其社会适应性较差;从小被长辈呵护备至,与人相处方面也存在缺陷。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主动适应环境和寻求更多发展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状态,一些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目前我国一些大学生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心理失衡、道德人格缺失和法律人格的欠缺。

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显得效果不理想,必须充分发挥其他人文类课程的迁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有些领导者往往只重视思想政治课,却忽视了其他人文类课程,使得对大学生的教育力不从心,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第二,加大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做到有的放矢。

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常常还局限于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的旧框架内,目的单一,内容陈旧,灵活性不够,学生的关注度、参与性和学习兴趣都不高,更达不到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等效果。这就有必要加大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做到有的放矢。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有无数鲜活的形象值得学生欣赏、获得启迪。一生坎坷、宦海沉浮的苏轼,通过一首小词《定风波》,展示给当代学子一个最潇洒、旷达的东坡形象,让学生们体会为什么苏东坡从不怨天尤人,不像有些现代人动不动就抑郁了。苏东坡那么旺盛的生命力,“天涯何处无芳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辟词句,应该成为学子们的座右铭。对待人生如此,对待爱情,经典影片《魂断蓝桥》凄美的爱情故事值得深思的是:为了爱情必须选择走向死亡吗?人间确有真情在啊!

历史长河中那些星光闪烁的文学大师们,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同样令人深思。同为词人的李煜和苏轼,同样经历了人生的大波折,前者沉溺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致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样的逝去,后者却抒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

第三,重视运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有些大学生心理失衡,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很强的自卑感、多疑、性格孤僻、嫉妒心强、抑郁、情绪烦躁和儿戏态度。

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帮助其提高职业能力,写作与口才课程的作用显得非常必要。

口才艺术课,通过实践锻炼,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调节学生紧张的心理情绪,锻炼心理承受力。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各类比赛,使社会适应力得到改善。

应用写作课,紧密结合口才课、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可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要采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意识、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教学中还必须注重精品课建设,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网站辅助教学,进而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和网站,大力宣传大学生的身边事例,突出的有:亲身实践低碳生活的张扬同学,勇于助人园艺系学生郑亚男、举办奇石灵芝艺术作品个人展的韩吉飞。荣获黑龙江省“十佳导游员”称号的旅行社管理系楚宏宇、受到任职企业高度赞扬的毕业生杨光超。此外,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包括:大学生电影艺术节“弘扬时代旋律,振奋民族精神”红歌赛主题团日活动,全系推广“天天讲坛”、“情系校园文化,尽展旅院风采”专业特色展示大赛。

此外,教师的心理和人格也对学生有一定影响,提高教师素质也势在必行。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XHXNO.121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