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发言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课堂发言的重要性

陈金海

关键词:课堂发言;重要性;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陈金海,任教于江苏省吴江市芦墟第二中学。

2006哈佛中美学生峰会发生了惊人一幕:为创造轻松活跃的气氛,组织者——哈佛大学的一位学生踢掉鞋子进入课堂,但这仍没有激起中国学生踊跃发言,冷场之余,哈佛学生不得不说:“我求你们了,请举手。”

不举手、不发言、不质疑,这应该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老问题了。我们从小就习惯于教师的一言堂。笔者已从教26年,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举手发言的人数却是越来越少。不仅是学困生不举手,就连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上课也总是“沉默是金”,很少见到他们高举的手。近年来,在“学生提问重要”、“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鼎沸声里,笔者愈发觉得“学生不举手”的现象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一位极具智慧的心理学家,在他的小女儿第一天要上学之前,教给他的女儿一个诀窍:在学校里要多举手,尤其在想上厕所时更是特别重要。小女儿真的遵照父亲的叮咛,不只在上厕所时记得举手,教师发问时,她总是第一个举起手,无论老师所说的、所问的她是否了解,或是否能够回答,她总是举手。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教师对这个不断举手的小女孩自然而然印象极为深刻。不论她举手发问或是举手回答,教师总是不自觉地优先让她开口。正因为得到了许多这种潜在的优先权,这位小女孩在学习上,以及自我肯定上,甚至于许多其他方面的成长,大大超越了其他的同学。

多多举手,正是心理学家教给他女儿在学习生活中的利器。他交给女儿的举手观念,正是成功者积极主动的进取态度、勇于尝试的处事精神及无穷的自信力。

故事读毕,笔者不觉眼前一亮。何不试着将此诀窍移植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我们的学生所用。于是,笔者在班上郑重其事地灌输成功的秘诀:无论什么课,要多举手;在学校里,凡事要多举手;无论是否了解,是否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都要多举手。

记得笔者刚进小学那会儿,一切都很陌生,上课怯怯的。当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时,总是不敢举手发言,怕说错,希望教师不要叫自己。渐渐地,便甘于默默地坐在一角,看别人唇枪舌剑,还自以为毫无损失。时间嘀嗒嘀嗒过去了,笔者宝贵的上课时间,也就在听讲与抄写中默默地度过。流水无痕,上课的内容,虽整整齐齐地留在笔记本上,但在头脑中,却只有模糊的感觉。于是,复习成了灾难。那些冗长的分析,都得逐字逐句地背,常常是前背后忘,苦不堪言。尽管如此,考试成绩始终不理想。后来发现,每次考得好的同学,大都上课经常举手发言。是不是上课发言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呢?终于,笔者悄悄举起了手。迈出了这一步,以后每节课,笔者都逼着自己,一定要举手,说错就说错,这次说错,下次再来。学习,哪有不出错的呢?因为有了要发言的意识,所以便很自然地想要抓住教师的每一句话,同时逼着自己努力思考,并抓住每一个发言的机会,它带给笔者的好处,是极为明显的。

一、举手发言的优势

1.学生能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有时,心里有一种感觉,却很难讲出来。如果不经常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会永远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遇到考试也只能啰哩啰嗦一大堆,却词不达意。站起来讲与自己坐在座位上糊里糊涂地想,的确是大不一样。它不仅帮助学生弄清了思路,也迫使学生渐渐学会用简练的言语表述。这对于学生的口才,以及今后的答题都是一种锻炼。

2.发言的过程有助于记忆

因为学生动了脑筋,举了手,发了言,也许说错了,引得大家笑;也许讲得好,被教师肯定;也许与大家观点不一,引起“学术争论”……这一切的课堂活动,都是学生的“助记素”,它们使学生很自然地就把那些要理解、要掌握的东西记在心里。到复习时,只需一看书,所有的记忆便会自己跳出来,无须死记硬背,便接通了大脑电路。

3.举手发言能促进思考

举过手,发过言,还有重要的一环是“听”,当你谈完自己的理解,教师势必要完善答案。他也许会针对你的回答,作个评介,补充回答要素,或把语言重新组织一下;有时,他也会另请几个同学回答。这个时候,你就该加倍竖起耳朵,仔细听—听教师怎么说,别人怎样理解,边听边比较,他们的说法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自己漏了什么?哪里说得不精练?这样边比较,边总结,对教材自然就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思维。

可见,积极举手发言对课堂的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上述讲到的几点之外,上课积极发言对于组织或维持注意力,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都是很有好处的。说到底,上课举手发言,实际上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指导孩子培养它并使用它让它为他的学习习惯呢?

二、学生不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1.害羞型

这种学生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课上虽能独立思考,但缺乏举手发言的胆量和勇气。

2.面子型

这种学生通常比较爱面子,上课不轻易举手发言,害怕万一说错会有损自己的颜面。

3.胆小型

这种学生胆子比较小,害怕说错,或者曾经因为说错答案而遭到教师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所以心理压力较大。

4.不屑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学习态度有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思考,而且主观上不想回答教师的问题。

面对种种现象,笔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动态考核。以一个星期为一个时间单位,上课时对学生的发言作好记录。一星期下来,对每天都能举手发言的同学实行加分奖励。另一方面,笔者也积极营造一种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举手,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融洽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与同学讨论问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1991年的一节课,笔者到现在都记忆忧心。一道圆的证明题学生主动举手发言占用了两节课时间,解法写了前后两块黑板加两块小黑板。学生的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大大提高,达到了“师生融为一体”的效果。

另外教师要诚恳地对待每位学生的发言,不论对与错,在情感上予以保护。教师要多启发诱导学生,善于设置层次题,当学生没有举手时,要耐心启发学生,让学生对问题有充分的理解;当学生回答有错时,要多鼓励学生,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答出正确的答案。

上个月,笔者设置了一个较易题给三(1)班一位学困生何宇,经过思考他终于回答出来了,他高兴的说:“上中学到现在,我第一次回答问题,还答出来了!”

教师看到学生能主动举手发言,心里总是高兴的。因为这代表了学生的一种学习状态,功利一点来看,就是所谓的课堂气氛活跃。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这一点上说,上课举手发言也是学生的一种权利,我们可以激励他们举手,但没有理由强迫他们一定要举手,而且也不必让每个学生都举手发言。也许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心理安慰,但我们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当然包括举手发言的权利!

以上是笔者就有效教学之举手回答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当然,若想把理论付诸于实际还需要不断的尝试,笔者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体验失败与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显国.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李怀志.课堂有效提问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芦墟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215214

OnImportanceofRaisingHandsinClassroom

CHENJin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