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吴金文

新疆有色地勘局706队新疆阿勒泰836500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利用现状,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并以实际案例反思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缺陷。并从地质环境利用角度出发,论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构建方法,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质环境科学观,最终达到更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可持续发展;地质环境利用

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者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为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产生的比较强烈的能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移动的事件。我国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爆发规模和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都居世界前列。地质灾害已成为全世界都面临的巨大威胁,如何降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成为了当前人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从当前来看,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建立科学高效的防治利用体系。

一、我国当前地质灾害现状

据统计,1995年至2011年之间,我国因突发性地质灾害累计死亡或者失踪17578人,平均每年为1034人,估计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隔经济损失年均约120至150亿元。特别是2010年就造成2915人死亡或失踪,其中仅甘肃舟曲县发生的“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就直接造成了1765人的死亡或失踪。山区地区更容易受到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成果。

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2.1调查区划体系

建设调查区划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做出准确科学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地质情况及其周边社会活动情况,并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程度,对危险区域进行危险等级划分。确定各个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等级,并提供可用的预警方案和理论依据,以便配合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做出紧急预警反应。

2.2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能够滋味直观的反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在监测区域发生异常动态时,依靠实时监测技术收集灾害的信息,并反馈给工作系统,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灾害预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救援行动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2.3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若监测系统发出了预警,就需要对对应的区域进行灾情分析,一旦发现灾害的范围和程度较大,产生的威胁严重,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为第一要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综合各方因素,将地质灾害后的治理和重建工作考虑在内,将其与环境利用相结合。

2.4应急处置体系

在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必须完善对应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吸取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及应对的经验,对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以保证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时,能够迅速作出回应和正确的反应,并迅速进行必要的前期和后期救援处理准备,将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减小灾害波及的范围。

2.5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建设。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为技术支撑构建高效率、高技术含量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从检测预警系统的开发、应急处理的实况模拟、灾害成因分析、灾后重建和地址恢复等方面着手,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利用系统。

三、地质环境评级体系建设

3.1区域地质环境利用的评价

要想保证地质环境的安全,就必须从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和变化性着手,深入了解地质环境的内在。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评价,首先要考虑的是区域环境自身的特点。在地质勘查过程和环境调查中,综合多种方式方法评判地质环境的安全状况。再通过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深入了解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利用情况,并分类建设,充分利用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利用,不仅能够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在地质环境评价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打开视界放开思维,勇于提出新思路。

3.2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及建设

工程的地质环境问题大体包括三大内容:环境相关的地质信息、监测区内外的影响因素、监测区域内影响因素的可能性及风险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的目的在于规避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性,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利用思想观念,在利用地质环境的过程中,时刻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人类活动与大自然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地质环境的利用。综合现有的资料和对具体情况的预期,建立健全的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体系,规范建设活动,促进地质环境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四、案例分析反思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8月8日15时,地震已造成617人死亡,3143人受伤,112人失踪,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8.09万间房屋倒塌。该次地震的特点有五点,即震级较高、震区人口稠密、震区为国家级贫困县、震区为高山峡谷地貌、发生在山区。震级较高和人口稠密这两点使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而鲁甸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经济条件和建筑物抗震性能普遍较差,也是灾害造成损失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由于发生在山区地区,通信和交通中断后,使得救援行动难以顺利展开。从此次救援行动中反思,得知,在此次救援行动中,陆路交通阻碍救援、数次低空救援难挑大梁、原地待命成通航宿命、多重因素拖住通航后退、航空救援亟待制度化等因素使得救援行动的展开面临一定挑战。从此次的抗震救灾行动中,能够看出一些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1)陆路交通阻碍救援行动:近年来,依靠陆路交通投入救援主力已成为一种地质灾害救援常态,但陆路交通脆弱难行,往往会阻碍救援行动的有效展开。

(2)空中救援难挑大梁:空中救援着陆条件虽然简单,而且能够及时到达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及时完成救援任务。但能够投入使用的空中救援力量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救援任务。

(3)通航救援面临困境:从汶川地震中的数据可知,通航在救援行动中能够极好的完成救援任务,但由于指挥协调、申请空域、救援批准等方面的问题,很难实际参与到救援行动中,甚至一直待命到救援行动结束。

(4)航空救援亟待制度化: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使得航空救援力量难以形成合力,也难以投入救援行动中。政府在救援行动中的空域管制和调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吸收民间救援力量也是大势所趋。

五、结语

要想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就必须更加主动的投身到人居环境地质安全服务中去,更加主动地为重大工程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地址服务,提升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意识,不断推动各种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和各种高新技术的使用。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在第一位,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变保护地址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为可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化被动为主动,努力构建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09-26.

[2]赵万民.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思考:防治与利用一体化[J].上海城市规划,2013-08-28.

[3]金速,于新,于颖,等.辽宁省主要矿业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03-30.

[4]秦送玲.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以定安县岭口镇为例[D].海南大学,201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