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1

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

许晓英

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300

【摘要】目的:分析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器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即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0例对照组以及20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性护理,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中应用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能够促进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以及肺通气功能的改善,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具有一定的气流阻塞特征,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很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肺心病相应的慢性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慢性咳嗽,给患者带来较大困扰,致使患者出现多种负面情绪,包括紧张、焦虑、恐惧等,危害患者健康[2]。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能够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肺功能,应用价值较高。本研究选取了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对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即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0例对照组以及20例观察组,对照组中有13例男性,有7例女性,年龄为50-83岁,平均年龄为(66.5±16.0)岁;观察组中有12例男性,有8例女性,年龄为48-81岁,平均年龄为(64.5±16.0)岁。所有患者体征、肺功能等情况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标准,且没有长期药物治疗、肝肾功能损坏、激素禁忌等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性护理,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护理,具体如下:

护理人员需将气球吹大,直到直径为18cm左右,之后在患者面前进行悬挂,大致距离患者6-9cm处;护理人员须指导患者深吸气,之后对气球进行吹气,使用一口气让气球吹摆至一定位置,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在气球吹摆锻炼时,护理人员须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腹式呼吸,也就是让患者通过鼻子进行快速吸气,通过嘴巴缓慢吹气;在吸气时维持腹部的隆起状态,在吹气时维持腹部的缩压状态。每次锻炼时间为16min,每日3次。

1.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肺通气功能改善、并发症产生率降低。有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稍缓解、肺通气功能稍改善、并发症产生率稍降低。无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恶化、肺通气功能降低、并发症产生率提高。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共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护理后护理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3讨论

本研究主要对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器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统计了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50.0%、护理满意度为45.0%;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0.0%、护理满意度为95.0%,由此可见,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器患者延续性护理中能够较好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应用价值较高。

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能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以及肺功能,从而更好维护患者健康[3]。

综上所述,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器患者延续性护理中能发挥出较好作用,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施春娜,马红映,丁群力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球吹摆法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5):4207-4209.

[2]方东萍,刘英,朱秀兰等.“六字诀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13-815.

[3]吴燕梅,谭素琴.院外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