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论李斯的文学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小议论李斯的文学观

许晓亮

许晓亮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历史组266300

李斯是秦朝唯一有文学作品流传下来的作家,研究李斯的文化角色和文学创作,对于深入揭示秦代及社会转型期文学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李斯的文学成就,得到刘勰的充分肯定。本文试图从李斯的写作技巧和文学观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写作技巧

(一)因事生文

对于李斯的文采,鲁迅给予高度评价:“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以李斯写过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谏逐客令》为例,《谏逐客令》是一篇精美的驳论文,全文陈述利害,论证切中要害,论据无懈可击,让骄横的秦王嬴政收回命令。

文章开篇即表明主题,宋文论家李涂对此称赏备至。“李斯《上秦始皇论逐客》,起句即见事实,最妙”,“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始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又如《上书对二世》之“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也是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好文在于好的开头,使整篇文章主旨明确,直抒胸臆。

李斯写《谏逐客令》,就运用论证方法而言有其独到特点:李斯在文章中提到有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八位客卿都有功于秦国。用推理法,依次列举秦国四代先王善用客卿取得的丰功伟绩,随之笔锋一转,既然有功,奈何要驱逐,当然是有过。李斯把秦王“喜外物”与“逐外人”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使秦王认识到自己在对待外物与外人的态度差别,让秦王接受既要用外物,也要用外人的观点。

(二)熔事入文

历史事实具经验性,说服力较强,故常为诸家运用。现在的事实为众所周知,其说服力与史实同样重要,也常为诸家着意分析。史实与现实事例的列举或对比成为李斯上书文不可忽视之两翼。

如《谏逐客令》,李斯在开篇表达逐客之举不妥的态度之后,列举秦国四代先王得事迹,让秦王嬴政对照历史,客未负于秦,客有功于秦。为此在下文展开了论说,在论证的首层,四代先王用客与“却客不内”的对比,首先四先王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其次重物与轻人的对比,都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然后,李斯又从反面推理,“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一假设,让秦王嬴政如梦初醒。在此基础上,李斯又采用比喻论证,以泰山、河海作比,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要成帝业,必须引进人才,并尖锐指出放弃客卿,就是在帮助东方六国,就如同把优良的兵器送个敌人,把粮食物资借给盗贼。文章结尾处,李斯再次正面出击,“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如果秦国驱逐客卿,就没有统一东方六国的机会,更有亡国的危险。全文在逻辑上是步步推进,时间上是由远到近。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论述过程,避免了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的结果,比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有此可见,李斯的写作技巧是相当到位的。谏书能否让秦王嬴政接受,除了晓之以理外,还要动之以情。通观《谏逐客令》,全文不刻意渲染表白心态,将李斯忠心秦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从自然叙述到真情释放,极具感染力,这种独特的写作技巧会产生那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三)重在立意

李斯的文章都是干预现实的作品,为了解决具体问题二创作的,有很突出的实用性。秦王读《上书谏逐客》后,顿然醒悟,立即收回成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王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此文一出,李斯不只官职得以恢复,且日益受到秦王的信任和重用,直至位居丞相。

《上书对二世》一文出于逢迎二世之意,文中又将督责之术归之于“君乐丰”,加之二世本人昏庸残暴,起到了纵容胡亥享乐的坏作用。文中收揽大权的深意,胡亥并未理解,这是由胡亥贪于享乐的心理所决定,也可归咎于李斯的重爵禄、欲求容的写作心态。这篇上书实际上是李斯同赵高的一次较量,表明李斯还想恢复秦始皇时期的政治路线,但文章用笔曲折,若明若暗,再也没有当年的锐气。因此不仅没有打动胡亥使其有所醒悟,反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可以说,李斯的这篇上书文,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二、文学观的根源

李斯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他对文学的看法以及对文学采取的态度与行动上。一般认为“秦世不文”,这既与秦代文学创作处于萧条状态有关,也与秦反文学倾向密不可分。李斯的文学观理论上的根源在于法家立场,亦在于其人生价值追求,其文学观是以服务政治为前提的。

李斯是刑名法术的法家思想的信奉者,他虽无专门著作传世,却在秦将法家思想付诸实践,将法家思想发扬光大。从师从的角度来讲,李斯继承的是荀子的法家思想。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传承人,虽然他对儒家学派进行了修正,吸收了法家学派的某些观点,而李斯并没有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他吸取的是荀子的部分法家思想。《荀子?议兵》篇载荀子议兵常以仁义为本,李斯曾与荀子辩论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矣,以便从事而已。”认为仁义不切实用,对于法家的实力政治和强权政治极为欣赏。

李斯的文学观是以服务政治的,焚书坑儒主要是针对列国史记,独尊秦史利于维护秦之统治;就舆论统一而言,坑杀诽谤朝廷之儒生,对于秦之一统大有裨益。

秦上承数百年的割据局面,统一思想,定法家于一尊以期巩固中央集权无可厚非。正如冯友兰所言,秦汉之时“政治既开以前所未有之大一统之局,而社会及经济各方面亦渐成立新秩序,故此后思想之亦渐归统一,乃自然之趋势”。

三、李斯的文学观

政治家李斯也擅长文学,他是秦文坛的代表人物,虽然作品有限,但别有特点。比如《上书谏逐客》、《上韩王书》等。李斯所作的刻石文流传下来的共7篇,采用的是每句四字的形式,继承的是四言诗的形式。在7篇刻石文中,有6篇是三句为一章,是古老诗体的复活,同时又是楚文学影响的结果。7篇刻石文,各篇或36句,或72句,每篇作品的句数相对固定,体现出森严的法度,带有法家特色。各篇刻石文都有自己的风格,针对性较强。在运用比喻的地方,继承的是先秦文学所奠定的原形。

李斯身处战国诸侯混战、百家争鸣的时代,扮演多种文化角色,主要有不做厕鼠做仓鼠;宦海沉溺者自悔的角色;同门相煎的角色;文化专制的推波助澜者。李斯处于重大的历史转型期,并作为重要的角色在其中发挥作用。李斯是位很复杂的人物,具有多重性格,他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不是一种,而是多种。正因为如此,从文学上对李斯加以审视,可以从多个侧面透视古代士人的心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李斯刻石文的文学观照付志红2006《北方论丛》

【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