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

巨敏

四川省平昌县华严小学巨敏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它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著名“产婆术”之核心,又是当今世界每一个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把握恰当时机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比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能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计划周密。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那样,学生会给出一个更个完善的答案。

2要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启发学生提问、答问,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的启动。例如,在试教《加和减(一)》时,直接出示了一幅情境图:大客车45个座位,中巴车30个座位,小轿车3个座位。老师提问:看了这幅图之后,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大客车载的人最多。

生2:小轿车的座位最少。

生3: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的座位还没有大客车的座位多。

生4: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正当其他学生仍然举手要求回答时,老师由于心急,抢过话头,问:“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呢?”学生条件反射似的一起回答:“想!”一个孩子在下面讪讪的说了句:“我就准备提这个问题的。”

课后,老师们一起探讨了在这节课上如何引导学生的提问,大家提出:如果有学生像上述生3那样提出“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的座位还没有大客车的座位多”时,老师可以顺势提问:你怎么知道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的座位还没有大客车的座位多?从而引出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如果有学生像上述生4那样提出“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老师也可以顺势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先求什么?帮助学生构建“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等着几个问题情境。

经过这样的改动以后,在第二个班级进行同一节课的教学时,采用了改进后的方法,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也适时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回答直接切入主题。可见,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提取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学会如何有效的提出问题。

其实,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在出示情境图后,只知道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体验去提出问题,却往往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应该干点什么。当看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想或者是不到位、甚至不需要时,自己便匆匆上阵,以学生不会提问为由,“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用自己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样既“放”的无序,又“收”的牵强,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有的教师知道自己不应该强行干预学生的思考,只能用眼神来代替自己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满意程度。对于学生而言,能发现并且提出一个问题,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勇气的展现,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和赞扬他们的思维成果,保护他们提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不能对学生的问题厚此薄彼,对那些自己想要的或是与教材上一致的问题就大加赞扬,而对不一致的就给以漠视或冷漠。这样,肯定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反差”,长此以往,将会使部分学生在提问之前产生一些顾虑:“我提的这个问题,老师满意吗?”“我提的这个问题是老师需要的吗?”等等,这样,学生提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泯灭了。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具体的、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虽不能确定,但是却可以预测,可以引导,因为学生的问题中蕴涵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就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