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分析王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分析王琦

王琦1孙晓敏2

1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2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一个自然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包括地形、水文地质、气候、土壤质地等。近些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的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本文就如何合理有效运用土地资源,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土地资源的发展现状。并重点深研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合理开发与管理,为保护土地资源提供合理有效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分析

引言

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土地资源不仅影响这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证土地资源合力开发的一项重要前提,为了更好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我们还需要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在寻求的不仅仅在几个地方、几年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即能保证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需求与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关键取决于资源所有者、管理者、开发利用者、消费者等主体行为是否能够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归纳起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深层次矛盾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既要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最大效率,又要实现当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公平。传统的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在同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以至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公平目标难以实现;传统的计划体制,理论上可以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机制实现公平目标。但实践中由于缺乏内在动力而导致效率下降;由于追求发展速度等大环境和法纪的松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失去了严肃性。二是全局利益与局部、个体利益目标的矛盾。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全体人民这个大局的利益,而这个利益很难与局部或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市场机制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实现的是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全面利益得不到保证。三是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矛盾。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的过程。但传统的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问题严重。

2发展现状

2.1基数大,人均少

虽我国占地面积大,但人口基数大,造成了人均占地量小,存在土地资源贫瘠,无法利用的较多,后备储蓄略显不足,人与土地资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矛盾。据调查显示,我国人均仅有0.1公顷的土地,土地资源压力大。

2.2荒漠化问题,利用率减少

我国存在着土地荒漠化这一严重的生态环保问题,其威力不可小觑,侵蚀着剩余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阻碍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荒漠化会影响土地资源的生产力,甚至会彻底消失,农作物产量受其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等问题,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土地荒漠化,除了地质移动这一原因,多数是由于过度的放牧养殖、水资源使用不当,以及过度开垦等不良行为所造成,如果没有尽快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其问题会越趋严重。

2.3存在污染严重与浪费的情况

科技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快,工业日趋发展,出现了土地污染与土地浪费的问题。现在众多工厂都在农村建址,工厂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农业发展。尤其是废水,通过管道流入河流,再被农民用来灌溉,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伤害,农作物减产减量。工厂产出的废气,不易散去,时间一长,便形成了酸雨、烟尘,侵害着人体健康。城市的步伐的加快,高楼大厦的一栋栋盖起,城乡建筑面积的扩大,打破了土地资源的平衡,在众多的建筑里,存在着建构不合理的情况,有限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3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3.1转变伦理价值观念,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土地资源的代际有效配置,首要的是建立新的伦理价值观念。因为以现代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伦理价值观念为基础建立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实现资源在代际的有效配置。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使每个行为主体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观念。在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观念支配下,形成行为主体的行为目标。这个行为目标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基础的行为目标具有重大区别:一是传统的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目标是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在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基础上,企业与个人追求长远利润和效益最大化;二是传统的企业和个人追求直接利益最大化,而新的模式要求企业和个人的目标是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总和最大化;三是传统的行为目标追求的是当代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在新的模式下行为主体的目标是代际社会福利最大化。总之,土地资源利用的新观念即当代人获得利益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每个人都树立这种伦理观念,就会有效地约束土地资源的利用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

3.2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算体系,形成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产物,这对土地资源的代际配置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它是把地方党政领导引向追求高速增长目标的重要原因。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就是科学设置在GDP增长中单位面积土地所占的固定比例。该比例必须以土地价格为基础。这个新的核算体系引导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高速度,还要追求高质量;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土地资源需求,还要考虑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的有效机制。这一核算体系虽然还没有成为国家的主导核算体系,但它已得到广泛认同,必将向主导体系逐步过渡。

3.3建设土地资源代际配置

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储备机制以及代际外部性补偿机制,完善土地代际配置。土地资源的积累和转化是土地资源代际配置的有效机制。因此应合理利用荒废的土地,并对现有的用地进行整理,对一些被破坏污染的土地进行复垦利用,同时合理处理一些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并且应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土地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后代人的发展力。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代际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更有效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控制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自我约束。通过使用外部性补偿机制来完善配置,一是通过直接补偿,如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应补偿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二是间接补偿,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进行补偿,上缴费用用于新增土地的开发整理等。三是强制补偿,通过规则、立法等强制行为主体遵守代际配置的要求。

3.4建立有效的代际外部性补偿机制,解决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的代际配置中的实效问题

由前所述,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地调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代际配置。而行为主体与土地资源代际配置目标又不一致,所以就产生了市场机制在代际土地资源配置上的失效。在新的伦理观念支配下,行为主体从微观角度进行自我约束。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考虑长远发展而自我约束近期行为。归根到底,利用土地资源的价格机制调节行为主体是最为有效的。但需要外在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外部性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一是直接补偿。如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必须补偿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土地,生产性破坏、废弃土地资源同样也必须如此。二是间接补偿。通过税收、价格、财政等经济手段,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上缴补偿费用,专款用于新增土地的开发、复垦和整理。三是强制补偿。利用立法、规则、命令等手段强制行为主体遵循代际配置的要求。如土地自然保护措施、刚性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保护范围和保护面积。

结语

土地资源作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为人类生存创造着方方面面的物质条件,提供着生活的保障,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联合,共同维护,共同打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机制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9).

[2]姚丽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