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武融超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政策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面对我国全面新一轮改革的发展阶段和趋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给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当前的宏观管理必须以全面、系统的改革为基本依据,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红利,解除各种供给约束,提高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宏观政策措施应该不局限于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各自的狭窄视角,将短期管理(需求侧)与中长期管理(供给侧)相联接,实现供需两侧协同发展,促进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凯恩斯;制度改革

一、从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

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遭受了几乎覆灭的大萧条,打破了古典经济学“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的经典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常态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是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因素的作用所造成的,所以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上达到均衡,于是必然出现萧条和失业。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强力干预调节需求,以扩张性的刺激政策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就业的改善。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是综合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其中财政政策被认为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凯恩斯主义治愈了经济大萧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了几十年,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繁荣起来。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普遍出现“滞涨”形势,高通货膨胀与低经济增长并存,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交替上升,凯恩斯主义对此已不能做出解释。

供给学派以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思想,打出“回到萨伊那里去”的旗号在美国兴起。供给学派认为,导致经济停滞和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局面的根本原因,并非像凯恩斯所讲的那样,是因为需求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恰恰是由于对需求刺激过多而形成的恶果。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表现在:(1)财政政策方面,刺激供给最主要的就是减税。他们认为,减税可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刺激储蓄与投资,调动私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增强经济活力。最终,政府的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其理论依据就是“拉弗曲线”。(2)货币政策方面,他们认为,货币供给过多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必须实行紧缩货币的政策。(3)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政府不必要的管制,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4)削减政府机构,推行“小政府”,减少政府开支,实行权力分散。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向:需求侧到供给侧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中长期、结构性和内部的压力,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中速增长,甚至中低速转化。近年来,中国GDP年增长率一直低于8%,可以预期,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增长率将会保持下去,并且存在巨大的下行风险。本文主要通过三大需求对GDP贡献率和拉动的相关数据,对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宏观政策的转向进行分析。三大需求贡献率是指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具体来说,是按不变价格计算,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与净出口的增量占GDP增量之比。

1.三大需求的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乏力。总体来看,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呈现不同的特点。自2011年达到62.8%的峰值以来,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成为对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但是与发达国家70%~80%的贡献率相比,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投资在2009年达到86.0%的峰值,近年来比较稳定;自2007年开始,净出口出现断崖式的下滑,在2009年甚至跌落到4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由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随着减速经济的来临,“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限。

2.供需错位,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由于传统的需求侧刺激政策,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结构性矛盾,供需之间长期错位,传统的中低端产品和服务严重过剩,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高投资积累下来,形成了巨大的产能过剩,挤占了大量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与束缚;居民收入增长慢、增加难,结构单一化,支撑消费的长期增长乏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出现大幅度下跌,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通过出口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太实际。

3.宏观政策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发展轨迹来看,2012年以来传统红利收窄,“三驾马车”均呈下行走势,传统的需求拉动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压力难以得到真正释放。在更综合、更本质的层面上讲,经济发展的停滞其实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包括生产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不足引起的。“三驾马车”的边际效率刚性递减,经济增长的潜在风险逐渐加大,因此,宏观政策的出发点开始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突破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境,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三、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看待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善制度供给,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的激情,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以增加有效供给,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均衡发展。在这一特殊的改革攻坚时期,中国新供给经济学在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将政治经济学、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及行为经济学等融通集成,针对我国全面新一轮改革的发展阶段和趋势,创新地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新供给经济学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必须重新审视供与求作为市场经济互动变量在经济可持续发展驱动体系中的辩证关系,重构供给侧与需求侧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并强调供给侧这一重点,整体协同推进供求关系。因此,面临经济新常态的结构性、体制性障碍,新供给经济学给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新供给经济学认为,当前的宏观管理必须以全面、系统的改革为基本依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红利,解除各种供给约束,提高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宏观政策措施应该超越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两端各自的偏颇视角,将短期管理(需求侧)与中长期管理(供给侧)相衔接,实现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促进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机制,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交互融合,顺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缓解和消除社会经济失衡,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经济新常态下,需要重新塑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创新提供原动力,推动企业的不断成功,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推动经济升级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升级途径[J].田朝辉.对外经贸实务.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