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段满江

段满江(牡丹江师范学院)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巨大冲击。本文在分析网络社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社会加强高校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网络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网络犹如一柄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巨大冲击。本文在分析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人性化

网络社会中,人们之间交流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的特点使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的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地、积极地与教育者进行沟通、进行交流,可以说与教育者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互联网的应用,则使得这种主动交流方式体现的更为明显,双方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交流,更加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互联网上的互动交流具有很高的隐秘性,交流者双方都没有任何顾忌,所以交流者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把平时不敢说的在网上都说出来。同时由于网络传输的快捷性和便利性,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大学生的兴趣愿望,及时的解答学生们出现的新问题。

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切近社会现实

在更加开放的网络教育环境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符合社会现实,或高或低的教育要求都会造成与社会现实相脱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迫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2网络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1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来自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逐渐为我国大众所了解,尤其是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此接受更快。对于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形态,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首先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先进的经济和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严谨发达的科学思想等等;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比如其颓废奢靡的享乐主义、自由散漫的资产阶级风气、对于利益和过分追求等等。对于这些,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批判的接受,对于积极的一面,应该努力学习其精华,对于消极的一面,坚决的予以拒绝。

2.2传统单向教育方式的挑战

在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需要“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就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们将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的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受教育者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个人意识,之后再“外化”为实际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传递信息的手段主要是以上课宣讲、座谈讨论、个别谈心、开展主题活动等,而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作为辅助工具。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的,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正面的思想。

3努力开创网络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在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后,我们大学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如果还坚持传统陈旧的教育方式,就会与现实和社会脱节,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丧失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继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3.1建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

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传统教育中的传道者转变为指导者,随着角色的转换,要及时调整自身的角色,改变工作方式,丰富知识结构,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做好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地调整自己的位置,树立教育民主化观念,正视大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现象,并与之进行平等对话。现代信息手段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变得轻而易举,大学生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越来越多,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革使青年学生养成了强烈的求新意识,同时也易对因循守旧的旧做法、旧思维产生逆反和厌倦的心理。

3.2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强化对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网络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网络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信息选择的困难。因此,要运用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的上网加强控制和引导,加大高校校园网络信息技术防范和行政监管力,提高高校校园网络信息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高校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的综合治理。要建立网上信息的主动响应机制,要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技术支持、引导机制等方面入手,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加强对网络的监控,注意收集、分析网上信息,保留并扩大有益信息的影响,阻止有害信息入侵校园网;要规范网络运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3.3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深层的文化积淀,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在校园经常开展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外部环境,从而减少他们的迷恋,抵制和消除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使大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成时,根据学生特点,要积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网页制作竞道德问题辩论、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等等,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3.4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带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高等学校要切实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结构,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同时,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接受传播者的信息时,他们更注意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判断。

3.5进一步加强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理论研究

客观地来讲,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正在迅速提高。但我们还缺少网络环境下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及时追踪网上学生正在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产生的根源,构建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因为网络是新兴事物,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尽快摸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系统理论教育。

参考文献:

[1]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2001.

[3]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德.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