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赵前华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摘要:不能把“阶级”等同为“等级”,阶级取代等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构成阶级关系的阶级主体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阶级斗争不是阶级行动的全部,不能一味强调对立而忽略两者的统一。阶级的消灭是两个阶级主体的共同消灭,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理顺,特定社会关系的消灭。阶级斗争、阶级对抗只是推动阶级问题解决、消灭阶级的动力,只能暂时缓解阶级压迫的痛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级问题、消灭阶级。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首先应作为分析人类社会的方法,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作为阶级斗争的行动指南。阶级分析法只是社会分析方法的一种,其使用是有限度的,不能用阶级分析包打一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和谐

引言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很好地诠释和解读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然而,也是马克思的这句话,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和困惑:在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否已经过时?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否一致?要回答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现代适应性的质疑,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还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本来面目,全面剖析人们对它的错误解读及其原因,回归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著名学者高放曾经说过:“需要改变的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而是我们自己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偏离和僵化理解”。正确认识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必须厘清以下几对关系。

1斗争与和谐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的这句著名论断,使人们形成这样的固有观念,即阶级关系就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阶级之间的和谐是绝对不存在的。事实上,斗争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斗争与和谐是相互对立的。斗争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出发,以革命性的方式推翻旧的统一体;和谐从事物内部的同一性出发,以保持事物内部的稳定、协调与共处。斗争采取批判性思维,注重相互差异以实现取代和消灭;和谐采取建构性思维,注重彼此平衡以实现互利和共赢。其次,斗争与和谐也是辩证统一的。斗争与和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没有永远的斗争,也没有永久的和谐,斗争与和谐的关系总是表现为“斗”中有“和”,“和”中有“斗”。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来看,阶级关系并不是必然地表现为激烈而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关系总是沿着“相对缓和”到“激烈斗争”这样的道路波浪式前进。从斗争与和谐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上来看,二者也是一致的,即通过不同的途径以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单纯为了斗争而进行的斗争,也不存在毫无差别和矛盾、绝对一致和相同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有些人片面地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阶级阶层状况,就是要在我国社会不断地强化阶级斗争,扩大阶级斗争的范围。事实上,从斗争与和谐的关系来看,二者分别适用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事物内部的矛盾达到了严重对抗的程度,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打破旧的统一体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内部的矛盾表现为非对抗性,事物的根本性质不会改变,只有“和谐”才能更好地维护统一体的稳定。在社会历史领域,这种“斗争”的思维更适合于社会革命时期,而“和谐”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和平建设时期。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社会矛盾主要局限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层面上,用“和谐”的方式更有助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团结社会各阶级阶层,以促进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斗争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从我国现阶段来看,就是要把处理阶级关系的重点从强调“斗争”转移到强调“和谐”上来,以和谐促稳定、求发展。

2政治与经济

“阶级”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首先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范畴,不能仅仅把它局限于政治领域进行狭隘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分析。首先,阶级的产生、存在和消亡由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决定。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发展不足,就使得一部分人凭借自身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来掠夺别人的劳动及劳动成果,这便是阶级存在的理由,而这种掠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才会失去它的必要性,阶级也就随之消亡。因此,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不足使得社会上产生和存在着阶级与阶级对立。其次,阶级的划分以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为标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阶级实质上就是与特定经济结构相联系的特殊的人群共同体,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甚至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而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则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或者简单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便是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实质,而区别阶级的根本标志就是看其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最后,阶级斗争状况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矛盾运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阶级斗争处于相对平稳状态。

结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各阶级阶层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尽管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阶级矛盾,但阶级关系中的统一方面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我国当前的阶级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我们研究阶级阶层问题并不是要放大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而是要追求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所以,客观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就是既要看到各阶级阶层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更要看到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2.

[2]高放,华翊.热话题与冷思考(五)———关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