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杨广营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杨广营3

乔宣皓1郝哲2杨广营3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促进土地面积的合理利用,调整土地的用地结构,是土地的用地面积最大化。在实现土地面积最大化的同时,不可忽视的就是周边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系列土地整理,实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目标。从总体来看,土地整改是由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美观的。尽量减少对土地格局及地理环境的改变,保持土地的原有风貌。在进行土地整理施工的之前,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影响有多大。如果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选择别的技术方案以及施工方式,以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主要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土地资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综合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积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促进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给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进而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整理对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大面积的土地整理,将荒废的土地,利用率不高的边角料土地进行整合,置换,分割处理,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许多地区长期面临天灾地旱的不良作物条件,将部分地区的荒坡地和高坡地进行平整,改坡以及一系列水利工程的新建处理,大大地控制了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改善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将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工厂废弃地以及工矿废弃地进行统一处理,将对人文和自然的破坏降到最低,对这一部分土地的复垦整理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1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

土地整理过程中,经常会对一些闲置的土地或者坡度较大的土地进行改造,最常见的比如说:地改梯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等等改造活动。这些改造措施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也会增加水土流失的面积。虽说通过改造土地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在其改造的作用下,水土流失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大,这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2.2单一作物会替代植物群落

如果大面积的平整土地,甚至用挖地丘陵或者填埋池塘的方式来增加耕地面积,会导致原生、次生植被大幅度减少,降低植被的覆盖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最终会被单一的农作物而取代。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病虫害的危害强度会大幅度增加,而且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也会受到威胁。

2.3生活污水与垃圾污染比较严重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动下,城市化建设与乡镇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挑战,大部分人群涌向城市,尤其是我国偏远地区或者贫困地区人群。据一项调查显示,在2015年末,中国城乡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7.6亿,乡镇人员数量超过了农村人口数量,这说明了我国一多半的人口都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地区人员较少,大部分劳动力涌向了城市。这给城市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加上城市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与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流向城市各个角落,污染农田、土壤等。同时城市废物处理体系不够完善,日常废物都在露天堆放,一旦遇到雨天,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危害,还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应措施

3.1差异化土地管理方法

差异化土地治理方法是根据区域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土地治理的相关要求,对土地内部结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治理办法。也就是说在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或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将工程改造计划与方针措施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城市特色的计划方针,积极探求都市型多功能的土地治理方法。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整个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分析与合理利用。如在乡村地区,首先应该以改善当地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为发展核心,在不破坏原有居民的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并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强农业景象建造与生态建造,促进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3.2维护生态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最重要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决定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有效性。为了保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其是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于敏感性物种或者要害物种,在进行土地整理前,不要破坏它们的生存空间。所以,在土地整理与规划之前,必须要充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3科学规划城镇

在对城镇进行规划与部署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城镇化中的工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的资源承受能力与环境容量相符合,也就是说城镇化的发展不能超过资源承受能力与环境容量,否则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同时,工业布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远离商业区与住宅区。

3.4形成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三者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为了能够实现国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需要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需要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可以进一步缓解当前城市建设用地的压力,加快推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在当前我国开展区域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将质量、数量和生态保护三种管理模式有效结合起来,针对当前农村土地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各地区土地数量、规模和质量,并将其记录到相应的数据信息系统中来,从而为后续土地整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前土地整理工作中,还要积极开展生态维护和管理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保护土地资源,确保耕地质量的全面提升。

3.5针对所处区域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整理模式

在开展土地区域整理工作中,需要针对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具体分析方式。对于我国东北地区来讲,土地自身生产力较高,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将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有效控制土地低温冷害及早涝情况,更好的发挥农业配套技术的优势作为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同时还要将土地复垦与经济转型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土地整理的的效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结束语

我国当前人地矛盾日益加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但一直以来我国区域土地整理工作中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资金不足,而且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对环境保护较为忽视。因此在当前我实际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对土地的生态管护,更好的发挥出土地整理的优势和价值,确保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随,朱琳,李玉恒.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6).

[2]张健,濮励杰,蔡芳芳,等.基于城乡统筹综合评价的江苏省土地整治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4).

[3]郭晓鸣,张鸣鸣,孙翠芬.土地综合整治科学化路径探微———以河南省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为例[J].学习论坛,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