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4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考

姚瑞基

姚瑞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要解决量的供应问题,还要解决质的保证即币值的稳定问题;不仅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也要善于借鉴他国的经验。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获得以下好处:一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二是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三是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四是获取国际铸币税收入。一言以蔽之,就是开动印钞机去购买别国的货物或资产。

人民币国际化也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三是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审慎抉择,有序推进,让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货币之一。

一、人民币不能只靠数量取胜

我国有多少人民币?这是大家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由于人民币计量比较复杂,理论界常用货币供应量的概念来代替。货币供应量一般分成M0、M1、M2三个层次。M0指流通中现金,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M1指狭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2指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1加上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M0为5.57万亿元,M1为31.12万亿元,广义货币M2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道琼斯通讯社2011年11月17日报道,美联储(U.S.FederalReserve)17日公布每周货币供应报告显示,经季节性调整后,美国11月7日当周M1货币供应量为2.155万亿美元,M2货币供应量为9.650万亿美元。就M2来说,美国9.65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37万亿元,人均为2.5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万元。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103.6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还要多出一大块,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货币大国。财经专栏作家余丰慧曾指出,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完全足够,而现在却是97.42万亿元,多出了20多万亿元。

如果从绝对数上来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币大国,人民币已成为世界第一货币。

M2的高速增长与我国资产规模和经济活动规模的增长是相关的,两者呈正比例关系变化。判别的标准有两个,一是M2/GDP比例是否合适。目前我国的M2占GDP比重达到180%,日韩国家在步入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时,M2/GDP只有100%左右,而美国目前只有60%左右。个人认为我们的指标偏高了。二是货币增速是否快于经济增长。美国M2的增速在过去20多年中基本与GDP的增速保持同步,而我国政府对M2的增长率的控制目标却一向是17%,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基本保持在16%以上,两倍于GDP的增速,如果按此增长率,则10年之后,M2的规模将达到340万亿。人均货币拥有量将达到30万元以上。

货币是用之于购买东西和劳务的,我们不可能让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15%以上,实现货币供求平衡的主要办法只能是通货膨胀。从现在表面情况看,我国发行了天量货币并没有发生多大的通货膨胀,国际上还有了所谓的麦金农“中国货币之谜”,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引起通胀。其实这个谜底就在资产价格上,中国的房地产在过去10年中已经涨了5倍以上,城乡住宅总市值接近100万亿,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90%,而美国目前只有200%左右。在中国中心城市买一套130平米左右的房子在美国不少地方都可以买一栋别墅了。以前我们说民以食为天,现在是民以房为天,如果房价继续上涨,结果只能是富者越富,穷人更穷,马太效应作用将会充分体现。普通人离房子更远了。

货币过量发行必然会引起社会经济的不稳定。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也是衡量房价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日本房价泡沫破灭时,基尼系数为牛刀:中国房价泡沫破灭时比日本危害大为《凤凰周刊》撰写的专稿中国政府和民众正在作出艰苦的努力,设法化解泡沫。但是,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仅仅依赖行政的手段和道德的诉求,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经济的问题,最后的解决方式一定是经济的手段,不痛下杀手,就不可能化解泡沫。悲观的认为,目前的手段不可能化解泡沫,因为政府不想看见大量的开发商破产倒闭,大量的职业炒房客跳楼——当然,跳楼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更不想看见土地价值降至低点,无力扭转对房地产的依赖趋势。那么,导致的后果就是房价泡沫破灭,情形相对拉美和日本来讲,更加严重。政府的善意可能害了一大批人。此时政府应该发出更加明确的信号,因为事态的严重程度不是现在所能预估的。政府其实已经向市场发出了信号,只是这个信号不明确,导致开发商不愿降价,炒房客不愿抛盘,一些普通的买房保值的民众依然在凑钱交首付。而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力再发行钞票了,依赖货币推动的房价上涨缺乏动能0.47,超过国际警戒线的0.070万亿人民币,并且无法回收。市场上对货币的利率、汇率等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信息混乱,很轻易的导致市场误判。日本和中国还有国情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国际国内经环境的不同,对待住房的态度和立场也不同,所以,日本的普通民众在泡沫破灭时并没有多少人受到危害,只有炒房客这个群体出现问题,而中国的住宅问题涉及很多普通民众,一旦泡沫破灭,将会危及很多人。牛刀亲笔签名新书网上有售另有曹建海亲笔签名新书《向高房价宣战》和王福重签名新书《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网址http:shop58544884.taobao.com。我国2010年超过0.5,2011年的基尼系数突破了0.52,应该很危险了。事实上货币的过多发行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从财政出来的钱会进国有单位和国家职工及部分企业控制者的腰包,从银行出来的钱会进企业控制者的腰包,货币发行再多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结果。货币发得越多,对普通老百姓的剥夺就越严重。结果是:货币超量发行—富人收入增加—房地产投资增加—房地产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如果人民币在国内得不到信任,国际化又何从说起。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二、努力稳定人民币的价值基础

关于人民币价值基础问题有很多争论,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经济生活中的普通用语而已。个人认为,人民币价值基础就是人民币的市场购买力。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外化形式就是市场购买力。通俗地说,人民币必须是“值钱”的货币,是硬通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对内要控制通货膨胀,二是对外要维持汇率平稳,最关键的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现在人民币的压力很大,在国内,人民币存在较大的贬值预期,随着各种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通胀预期被反复强化。个人认为,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管好两个市场,一是房地产市场,二是资本市场。管住了房价,就管住了通胀的牛鼻子。这个工作绝对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经济的信心,树立人民币的信心。现在股市天天跌,十年前上海股市是2100多点,十年后还是2100点,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这实质上就是投资者不相信政府管理层,不相信市场,不相信人民币,所以用脚投票。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是资金流动的中心,没有一个稳定向上的资本市场,该涨的不涨,不该涨的乱涨,人民币不能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国际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国外,人民币一直有着较大的升值预期。国际上也有一个一国货币国际化本币升值三倍这样一种说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人均GDP按名义汇率计算为1352美元,但若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折算则为5791美元,即名义汇率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低估4.06倍。一般来说,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仅涉及到可贸易商品,并且没有考虑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因而容易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币值。是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约为8元多,目前是6元多,已升值25%左右。虽然如此,不少国家仍对人民币升值问题不依不饶,尤以日美为甚。美国是一个霸权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既是利益驱使,也是习惯使然。而日本是一个因为货币升值最终导致经济泡沫破灭,发生长达二十多年衰退的国家,对人民币升值这么起劲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不管怎么说,强迫一个国家的货币大幅升值都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作为一种负责任的货币,币值的变动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货币升值是有条件的,最基本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本国商品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就这一点来说,人民币并不具备条件,我国出口商品大都是初级或低附加值产品,不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二是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民币有一定升值的基础。但国内需求相对不足也制约了升值的空间。在目前条件下,人民币有必要增加弹性,并有缓慢升值的可能。我国政府对内要解决人民币贬值的问题,对外又要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炒家玩了一个“做空中国”的局,造成中国概念股大跌,中国A、B股大跌,有几天人民币汇率多次触及跌停板,已造成我国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我们必须引起警觉。必须明白,人民币必须成为硬通货,人民币币值稳定是全世界人民的一种福音,只有投机者才喜欢币值不稳的货币,企图让人民币大幅升值我们只能看作是一种阴谋,而且是注定不能得逞的。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前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历史上绝大部分国家,在它的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都曾碰到过巨大的麻烦:英国的英镑在成为国际货币之后,碰到了二战之后的挑战,并最终把主导地位让给了美元;德国马克后来演变成欧元,欧元推行至今,也遭遇到了欧债危机的困难,前景未卜;日元在国际化之后,近20年来危机不断。为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减少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除了我们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以外,积极借鉴美英日等国的经验教训也是必须的。

英国:以“诚信”服人,以市场化的和渐进的模式实现英镑的国际化。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了世界经济中心,通过金本位制度维持了360年的英镑对白银和黄金汇率的稳定,这使英镑成为纯粹信用货币后仍能得到海内外的充分信任。英镑由此成为世界第一货币。

美国:精心策划,以制度化安排的方式实现了美元的国际化。美国利用二战期间欧洲盟国最为困难也即谈判能力最弱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和信贷迫使英国和其他盟国就范,作出战后与美国合作或接受美国领导地位的承诺。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怀特计划”,通过两个挂钩(黄金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机制,确立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英镑和美元成为国际关键货币的过程中、特别是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充分发展的初始阶段,都采用的是“资本输出+国际卡特尔/跨国企业”模式。“资本输出”,在金融形态上输出的是以本币或者比本币更可靠的黄金定值的信用,在物质形态上输出的是资本货物和技术。

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借助于所积蓄的大量美元外汇实现了国际化。总结日元国际化的模式,那就是“贸易结算+离岸市场发展(资本项目开放)。日元国际化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日元至今没有取得与其经济相匹配的地位,因而是一个跛足的国际化。

对比上面三个国家,英美所走的道路我们难以模仿,而我国情况和日本很相似。30年前日本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境外,日本的GDP年均增速高达9%,日资的金融机构纷纷跨入全球十强之列,当时也有很多人乐观预测,日本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然而,30年过去了,曾经踌躇满志的日本却深陷经济低迷的困境难以自拔。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外贸出口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经济增速全球第一。表面上看,日本模式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参考。事实上我国目前的不少做法正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战败国,日本既没有政治地位,也缺乏国际责任心,仅仅是美国的一个影子国家,日元是一个缺乏底气的货币。几次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总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让妥协,虽然暂时缓解了争端,但却为日后长期衰退埋下了伏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的独立自主,必须捍卫人民币的主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的进程。简而言之,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更重要的还得看这个国家是否敢于面对压力,是否敢于承受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起巨大的责任。

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走渐进式的道路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发展路径,目前已形成的共识是:在中期内(5-10年)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在中长期(10年后)逐步开放资本项下管制后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在长期内(20年后)逐步成为储备货币。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做到“三个三”,即做好三项工作,实行三步走策略,分成三个阶段。三项工作是指: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吸引力;二是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三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三步走策略是指:一是人民币周边化;二是人民币区域化;三是人民币国际化。三个主要阶段是指: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当然人必须有政府来推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市场,是市场的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排名世界首位,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建设成绩显著。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并加快其发展。从现在发展情况看,香港已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中心并已获得中央政府的认可。香港银行2004年2月开始试办个人人民币业务,2010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主导下两地签署了《清算协议》,至2011年9月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金额已经达到6222亿元。另根据香港金管局统计,2011年1至9月,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金额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占内地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八成以上,显示香港已成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最主要平台。上海也在筹建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心,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迅猛。这显示人民币周边化已经取得实效。最近新加坡、伦敦和纽约等地纷纷表达了建立人民币清算中心和运营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说明人民币区域化并不缺乏市场基础。

继泰国之后,尼日利亚计划自2011年四季度起将其3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资产转换为人民币资产,并最终达到10%的比重。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也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专家认为,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关键是要提高境外交易对手使用人民币的意愿,为此需要创新拓展以下几个渠道:人民币来源渠道,保证境外企业有充足的人民币进行支付;人民币投资渠道,保证境外企业有丰富的投资方式实现人民币的保值增值;人民币清算渠道,保证境外人民币能够实现快捷高效的流通循环。要创新拓展人民币来源渠道,可以考虑允许境外有资格的市场主体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大力发展离岸市场拓宽资金来源,并通过货币互换满足境外企业的部分资金需求。要创新拓展人民币投资渠道,可以考虑通过离岸市场提供交易渠道,鼓励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大力吸收人民币存款,允许海外人民币回流,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要创新拓展人民币清算渠道,可以考虑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加快海外机构延伸步伐,扩大直接服务范围,鼓励商业银行扩大代理行网络,充分利用代理行资源完善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渠道。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小QFII的问题。小QFII,或人民币QFII,是业界借QFII名称的一种称呼,形容海外人民币可通过投资内地而回流的一个机制。主要是指在港中资证券及基金公司通过募集境外人民币投资A股市场发行的基金。这与此前外资机构募集美元获批后,再转换为人民币直接投资A股的QFII(合格境外投资机构)有所不同。小QFII的推出就是为了让境外人民币有管制地回流,将有利于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广度和深度。这有点像生物界大马哈鱼回流,意义重大。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原则。个人认为,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要比其成为储备货币要容易得多。从我国国情出发,资本输出要比技术输出更具可行性,与其期待更多外资的流入来解决问题,不如让小QFII先行一步,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先做大做强边境市场,壮大自身力量,再图下一步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十分低迷,市盈率已低于不少发达国家,可以说已是信心尽失,尽快推出小QFII是提进市场信心的重要举措,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这个数据不大,2011年只有200多亿人民币,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此为支点,可能会带来几千上万亿元的资金,带来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高度繁荣。人民币如果只出不进,流通渠道阻断,国际化只能是纸上谈兵。小QFII是一个突破口,做大做活小QFII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康耕甫,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成熟(N),和讯网.2012.09.18

[2]邵志媛、郭航,经济强大助推人民币国际化(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