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中药灌肠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150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中药灌肠的护理

朱峰雪李绪芹

朱峰雪李绪芹

(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目的:150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中药灌肠的护理。方法:运用保留灌肠222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的疗效进行分组对照,其中150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在应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保留灌肠,同时注意观察灌肠时患者的体位、时机、药液的温度、插管的深度、保留时间及注意事项,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与西药组进行对照。结果:两组糖尿病性腹泻患者治疗组150例中治愈93例,好转4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2.67%(P<0.05),对照组72例中治愈18例,好转3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5.00%,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通过两组患者治疗与护理效果的对照,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效果较好,血糖控制情况好转,中药保留灌肠为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一个新的用药途径。

【关键词】糖尿病性;中药灌肠;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255-01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22例,其中治疗组150例,男78例,女7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2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3个月;每日腹泻次数最多8次以上,最少3次;对照组72例,男40例,女32例;病程7天~10年;每日腹泻次数最多9次以上,最少3次;所治病人首先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h尿糖,均符合WHO有关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检查大便无浓血,大便常规在正常范围,排除急、慢性胃肠炎所致腹泻者。性别、年龄、病程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病人入院后均给予糖尿病饮食,常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忌酒、忌糖类及其制品,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注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合理补充,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指导病人进行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同时,治疗组辨证分型论证,中药汤剂水煎保留灌肠,日1剂。对照组口服盐酸黄连素片,每次0.2g,每天3次。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全部病例均以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操作方法,灌肠前首先嘱病人排大小便或清洁灌肠,以减轻腹压并保持肠道清洁,以利于药液吸收。选择较肛管细小的导管代替肛管以减少刺激,插管前端要修剪圆滑以防刺伤肠壁,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略抬高10~15cm,插管前排尽管内空气并排出少量液体,防止空气注入病人肠道而增加腹压。用液体石蜡油润滑肛管后,自肛门轻轻插入,动作要轻柔,深度20~25cm,药液面距肛门小于30cm,此时药液直接被灌注在直肠以上结肠内,既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肠壁感受器而引起排便,又能使药液与结肠粘膜充分接触,利于吸收。同时注意灌入药液速度要慢,使肠腔内压力逐渐增加,便于保留。灌肠完毕关闭调速器,将肛管缓慢拔出。嘱患者左侧卧位20分钟后改为仰卧位,臀部仍垫高10~15cm,保留1~2h。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揉数分钟,目的是消除便意,延长药物保留时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肛门会阴部要保持清洁。灌肠后用纸轻轻按摩肛门,避免下次插管时肿痛。

2.3观察指标:每天的大便次数、质、量、色。询问病人灌肠的心理感受。

3.结果

3.1糖尿病性腹泻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大便正常,每天<2次,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随访1个月无腹泻发生;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大便次数仍在每天5次以上,其他症状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表现为脾胃虚弱者90例有效,脾肾阳虚者无效11例。

4.观察与护理

4.1糖尿病可致多系统损害,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治疗周期长,容易反复,患者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在治疗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身心放松,为患者创造一个适合灌肠的舒适的环境,以免操作时患者情绪不稳,肛门括约肌增强不利插管,勉强插管后也会由于腹压增高,药液不能保留至需要时间,而影响疗效。

4.2插管时应注意要缓慢插入,如遇阻力大不可强行插入,可嘱病人深呼吸并改变插管方向,动作要轻。在灌肠中如遇患者有腹痛、心慌、憋气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灌肠,让其大口呼气,腹肌放松,降低腹腔压力,解除腹腔道痉挛,并及时报告医生。

4.3灌肠时应注意药液温度,一般适宜38~40℃。药液量在200ml左右,灌注速度每分钟200~300滴为宜(成滴不成线),即100ml药液5~10分钟滴完。灌肠完毕应嘱病人保持左侧卧位30min以上,尽可能保留1h以上,利于药液的吸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讨论

糖尿病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多因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控制未达标,而使植物神经受累,调节功能失常所致。糖尿病患者多由于众病加之年老体衰,元阳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致病情缠绵难愈,有人做过统计:中老年糖尿病脏腑辩证属肾虚者达80.4%,自然人群中,肾虚患病率居虚证之首。现在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病的病理机制为脾肾之虚,打破了传统“阴虚燥热”的观点。根据糖尿病的病机,糖尿病的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保留灌肠法为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一个新的用药途径。

中药灌肠的操作和护理可直接影响到灌肠效果,而灌肠成败又与病人心情、体位、肛管选择、关注药液温度与滴数等因素有关。本疗法操作简单,安全,病人痛苦小,易接受,且起效快,副作用小,在医院、家庭均可应用,值得推广。

表12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15093(62.00)46(30.60)11(7.33)92.67

对照组7218(25.00)36(50.00)18(25.00)75.0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罗仁,钟洪.疾病人群的虚证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4):154.

[2]何翔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5:27(11),29.

[3]霍博雅,霍沛艾.降糖1号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