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和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和思考

李冰洁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医务工作者,为确保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开展医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学技术,还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德。因此,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希望本文能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305-02

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并不仅仅能治疗一些疾病,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专心倾听,仔细观察和敏锐交谈。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要以此为标准,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还要识破疾病的本质,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真正做到德才兼备[1]。教师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对学生渗透德育教学,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医学态度,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病原生物学发展史及科学先驱的介绍中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教师在讲解病原生物学发展史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科学先驱们为帮助人们解除病痛而百折不挠、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取得伟大医学成就的先进事例,通过对这些先进事例的讲解,激发学生积极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引导他们为医学发展而勇攀高峰,顽强拼搏。例如:在讲解沙眼衣原体这一章节时,可以给学生介绍汤飞凡的典型事迹。汤飞凡为了验证沙眼衣原体分离株具有致病性,就用自身进行实验,把分离株接种在自己眼中,40天坚持不治疗,详细记录下整个病理发展过程,对沙眼衣原体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了证实,率先成功分离培养出了沙眼衣原体,极大地促进了对沙眼衣原体的研究,有效减少了我国沙眼的发病率。再例如:讲解幽门螺杆菌这一章节知识时,可以给学生讲解澳大利亚人巴里·马歇尔的故事。巴里作为一名临床微生物学家,为了证实幽门螺杆菌会引发胃炎,他亲自喝下了含有细菌的培养液,患了一场大病。通过了解这些具体的事例,学生们会被科学先驱们为促进医学发展而不惜献身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在体会到医学研究艰巨性的同时,更加坚定自己勇于探索,为人民服务的科研信心。

2.在病原体传播的讲解中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患者隐私保护意识

在以往,教师在讲解病原体传播这一章节知识时,通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不重视对伦理学的讲解,导致学生在诊治过程中出现仅重视诊断治疗,不重视保护患者隐私的情况,在下诊断时不考虑病人和家属的情感、心理、隐私和痛苦,将病人的情况公示于他人,造成对病人隐私权的侵犯。少数医生还存在歧视传染病人的情况,容易引发医患纠纷[2]。

对此,教师在讲授病原体知识时,应向学生渗透在诊治过程中保护和尊重患者隐私权的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阴道毛滴虫时,该病症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有极少数情况是其他途径传播,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重点提醒学生该病症的传播还有其它途径,必须要端正态度,就算患者是因为性接触而患病,也要认真为其诊治,不要言语暧昧,更不能把患者的患病情况告诉其他人。再例如:教师在讲解艾滋病及HIV时,应告诉学生,这些患者往往更加需要医务人员的关爱呵护,普通的接触不会感染HIV,因此要对患者平等对待,不要产生恐惧、厌弃情绪,不要盲目恐惧,以免增加患者的压力,对治疗造成不利影响。总而言之,教师应在对学生实施理论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3]。

3.在病原菌致病性的讲解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医务人员是群众身体健康的守护神。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和记忆很多知识点,只有全面掌握、深刻理解这些医学知识,才可以提高医技水平。教师在讲解病原菌致病性这一部分内容时,可选择一些临床案例与学生一起研究解决。比如:教师在讲解破伤风梭菌一章节内容时,可给学生举一个案例,一名8岁小女孩不小心被铁钉扎伤,由于家人简单处理伤口后包扎,感染了破伤风而引发肌肉痉挛导致死亡。通过讲解这一案例,不但可加深学生对破伤风梭菌的认识,还能加深学生对医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4.在滥用抗生素危害性的讲解中实现学生的用药道德教育

自从人类发现了青霉素以后,抗生素作为一种抗菌药物就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也导致抗生素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已有几千种之多。个别医生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以病人治疗需求为出发点,超剂量使用昂贵抗生素或超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4]。例如:病人只是普通感冒,医生就给使用头孢类药物,从表面上看感冒康复很快,但是下一次患者再感冒时,使用低级别的抗生素就很难有效果了,使用同级别的抗生素也需要再增加剂量才可以达到治疗效果。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细菌大量的繁殖还有可能产生超级细菌。另外,抗生素的滥用也会导致人体肝肾等器官受损,造成抵抗力、听力下降。

要想规范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只靠法律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临床医生的主动落实。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在实际行动中规范使用抗生素。教师在讲解细菌耐药性这一章节时,可利用案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滥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例如:在细菌变异和遗传中,讲细菌通过变异发展出多种耐药菌,举例耐药性较强的菌种,讲解耐药菌在细菌变异中的作用。在讲解院内感染控制这一章时,可向学生讲解滥用抗生素造成院内感染率不断上升。在讲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时,给学生们讲解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会给病人滥用抗生素,造成及其严重的后果。这样一来,学生抵制滥用抗生素的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5.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医务工作者的责任重大,肩负着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容许有一丝的弄虚作假、马虎疏漏。教师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次开实验课时,教师应对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做出详细说明,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要求和规则,规范、准确的开展实验[5]。还要严格执行实验室卫生打扫值班制度,确保实验室整洁,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使用显微镜认真观察,找到最典型的目标标本。对于找不到标本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其找出具体原因,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按照实验要求完成操作。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医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而神圣的职责使命,不但要教育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要好好利用三尺讲台,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教人育人,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哈旭红.浅谈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中),2014(8):87-87.

[2]闫艳,陈建芳,贾彦彬,等.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知识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117-118.

[3]周密,李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0):1923-1925.

[4]侯隽.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4(43):173-173.

[5]王英南,倪梅.同理心融入病原生物学教学初探[J].中国卫生产业,2016(2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