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翻译中的文化失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浅论翻译中的文化失真

古艾尔尼沙·买沙地克

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助教

摘要:翻译不仅是一项双语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活动。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都在以不同方式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失真”是比较常见。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观点对翻译中的文化“失真”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学翻译中文化“失真”的失与得进行了概括总结。

关键词:翻译文化失真

文化是一个这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它涉及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诸多方面,语言即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转换,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相联的内容构成了翻译中的难题,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

翻译作品追求文化的传真,这是译者的目标。功能翻译理论正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坚持功能与忠实的标准,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译文的文化专属性的失真。

文化意象是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各民族的传说以及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属性,往往导致了两种语言文化意象的错位,如果译者忽视了文化意象,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会影响对原作意境及其人物形象的把握;如果译文丧失了原文的文化意象,也就会造成文化专属性传递上的偏差。目前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时对意象的处理存在着三种弊病:一是意象常常被略去不译;二是意象被译者解释、引申而遭破坏;三是一个新鲜的意象常常被陈旧、平庸的意象所取代,从而使读者不能真正地了解原语文化的意象。

造成各种文化差异的两个主要因素来自精神方面的思维差异与物质因素的影响。比如,西方自苏格拉底开创的方式起,惯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加之历史及宗教传统、哲学思维的不同,使得译者、读者理解原文的难度加大,让读者充分体会这种文化差异成为翻译欣赏的目标之一。与思维差异相比,物质因素对翻译欣赏的影响更加琐碎、更加具体,诸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等几乎在所有的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鉴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劳动,翻译家要深谙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做到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是要熟悉外族文化,了解异域人民审美心理。否则的话,就会闹出笑话。例如:维吾尔语中的tahdinsorisabahdinjawapbarmak,其意思是答非所问,翻译成“问的是山,答的是花园”就闹出笑话了。

再次,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移。与此同时,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意义转移。

作为一个译者,为了避免最大程的减少翻译中的文化“失真”,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以以下的翻译技巧来追求“失真”程度的降低。比如,一是释译;释义意味着直接解释原文的含义,放弃原文的具体数字。当原文本注重的是其意义而不是其形式和古典寓意时,则可以使用释义。二是直译加注法;因为中英文化差异很大,翻译中缺失相对应的词语,这就形成了单词的意思空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采用注释来弥补空缺。注释法一般可用于补充相关信息,如背景材料,词汇起源等,该方法可以尽可能地保存文章的原始含义,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三是音译法和形译法;音译是根据发音的翻译方式,适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包括:人名,地名和测量。形译是根据“真实形状”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表达真实形象或保留原始字母的单词。例如:好望角umudtumxuki,红海kizildigiz。四是缀合法;缀合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含义的词语融合成一个短语,以便扩大短语的含义。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和灵活性。

我们必须承认,各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导致的文化“失真”实际存在。然而,语言之间存在普遍性和文化相似性。翻译时,如果译者可以在对母语和本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比较和分析两种语言语义解释、语义词语和表达,然后开始翻译,这无疑是避免母语和本土文化干扰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