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温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语文的温度

王伟娇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朗诵让语文变得有温度

关键词:朗诵、语文教学、温度

朗读者第一期,第一个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朗读尾声,压轴登场人物——许渊冲先生在主持人的搀扶下缓缓走上台。在说到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徽因的《不丢掉》的时候,许老干瘪凹陷的眼窝,积满了泪水。一张苍老的脸上,一对热泪染红的双眼。

许老流泪的瞬间,主持人哽咽了,观众也纷纷拿出纸巾,拭去泪水。许老温暖了人心,人心温暖了舞台。

Everweeping,everyouthful。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倒过来或许也成立。在许老身上,笔者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热爱。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已经九十六岁高龄的许老,会从夜晚偷几个小时延长自己的白天,工作到三四点。因为觉得林徽因这种感情很真很美,他决定翻译这首诗。数十个年头过去,他再次朗读这首诗,仍不减当年真情。或许没有任何准备,或许没有多少的朗读技巧,甚至夹杂着浓重的乡音。但声音出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安静了。热泪盈眶的时刻,身体的温度不觉上升。这一个称之为《朗读者》的节目,在许老身上,已经超越了朗读,而是一种饱含真情与深情的力量,更多的是朗诵的力量。

笔者在想,什么时候,语文课堂能涌入这股热流,这种力量。

许多老师会执意强调“朗读”和“朗诵”的区别,认为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看着文字念出来,朗诵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出来。而我却觉得,朗读和朗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朗读融入感情,便有了力量。而语文课堂所要追求的,应该是朗诵的高度。如果一定要有所区别,我认为,朗诵相对于朗读,更有力量,更有温情。

许多教师认为,面对几十个人的班级,朗诵若只强调感情,往往会被诟病形而上,脚踩云端,飘忽不定。这就不得不需要强调朗诵技巧,明确如何在课堂把握朗诵的节奏。不能否定技巧的作用,但过于强调技巧反而会让朗诵失去美感,失去真切,失去力量。张建英老师在《朗诵,点燃语文教学的激情》一文中指出:“朗诵艺术没有标准,更多的是感受、领悟。通过朗诵,真诚、完美地表达自己,为了梦想,为了爱好。”张老师认为,感受与领悟才是朗诵最需要的“技巧”,朗诵本质上与言语一样,是为了表达自己,这种表达没有标准,表达出自己最真切的感情就是朗诵最高的艺术效果。如果对一篇课文没有深入内心的感受与领悟,技巧高超反而是一种矫揉造作,为诵造势,就像作文里的为文造情,看似高级但却陷入似曾相识的平庸。这种朗诵是冰冷的,无意义的,轻飘飘的。不传真情,也就无法让人动情。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朗读更强调眼和口,加之心与耳即是朗诵。朗诵给予语文课堂的已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更深认识,更是在灵活运用各种感官中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是惊人的,情感的力量无边无际,精炼的语言加上恰到好处的情感,朗诵一篇散文、一首诗、一段话哪怕是一句话,直击内心的一瞬间,也许能让学生深记于心,一节课的影响或许是一辈子。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重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的载体,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清晰完美地表达出来,并渗入学生的心灵,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情感的力量我们无法衡量,这股力量若能汇入语文课堂,课堂将更有温度,更有语文的味道。

情感对朗诵的作用如此之大,那如何把握情感,则是朗诵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教师精选朗诵内容,带领学生理解朗诵内容,引导学生在朗诵内容与真实生活之间找到一条路,让学生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在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中做到螺旋式的上升。加上适当的配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视频也不失为渲染良好朗诵氛围的元素)情到浓时,也就自然而然找到适合自己也属于自己的朗诵方式。朗诵也许不那么规范,也许会有各种各样的瑕疵,但这些不足在真切的情感中,显得如此无力。

研究生第一个学期,有一节课,老师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有个学生问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灵气。老师笑了笑说,“灵气的培养,老师无能为力。但记住,不要扼杀。”朗诵和语感有相通之处,需要灵气。而并非每个人都与生俱来这种天赋,如果没有,教师要做到的就是鼓励。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朗诵需要的是一种细水长流一般的输出,揠苗助长就失去了朗诵的意义。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教学缺少了朗诵,就会失去语文一半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无从谈起。朗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北宋教育家张载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我们记忆知识,诵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巴金,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大家都运用过诵读进行记忆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方法各异,众说纷纭。但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诵,特别是倡导新课改的今天,语文课堂更需要朗诵。而如今的情况是,教师或是本身朗诵素养不高,或是不教,语文的学习以习题代替熏陶,学生有做不完的题,有筛选不完的信息。老师和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朗读。语文的听说读写,本来有一大半和朗读有关,却将朗读彻底赶出了语文课堂。学生的交流能力,艺术体验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失去了走入自己声音营造的艺术世界的机会,失去释放情绪、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最佳机会。一直强调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本该热气腾腾的课堂充斥着冰冷的习题与技巧,课堂失去温度,语文失去了最动人美丽的部分。渐趋冰冷的语文课堂,需要重拾朗读之炬,让朗朗书声温暖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语文课堂,需要朗诵,需要真情,需要温度,需要一次以情感取代技巧的放声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