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谈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置

孙梅芳

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孙梅芳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提问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关涉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好的问题能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设置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课堂提问就显的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提问切忌大而无当,或过于浅近无意义

老师提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班级应有不同的提问方式。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不论何层次的班级,提问的问题都不宜过大、过深、过难,或跨度过大,这样会超出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范围,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要么不能回答,要么乱答一通,最终结果是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相反地提问的问题也不能过小、过浅、过易,如此问题只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冲淡有效的教学内容,毫无实效性可言。

二、提问切忌多而杂,无重点

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教学内容必定有教学的重点,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全盘提问,生怕遗漏一点。能做到一课一得就很不错了,所以要有侧重点地设置问题,并且争取把问题解决得清楚、明了、透彻,不留死角。比如讲授《归园田居》据教学重点提问三个问题:诗中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陶渊明是逃避主义者吗?前两个问题是针对此诗的主要内容提出的,如果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初中学习的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而且也掌握了写景抒情诗的艺术手法。前两个问题容易解决。第三个问题是学生一直心存疑问的,重点来讨论,可以提升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这首诗的学习也就到位了。

三、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整体性

设置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要针对教学目标,也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忌盲目地发问;也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和整体感,切忌问题的单打独斗。如在教授诗歌《雨巷》时,我就按照学生的文本关注点设计了这样的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感情?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但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也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课堂提问要充满情趣性与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人文的,充满趣味的。对于人文这一内涵的定义,众说纷纭,但都肯定人性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弘扬人的主体性。语文的人文性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情感性、思想性等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他们的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也都应在教育中得到潜移默化。因此语文老师在讲解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习我们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精髓。如我在讲析《师说》一课时,通过学习作者韩愈的观点,启发学生思考老师的作用,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对待老师,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先贤尊师重学的良好品性。此外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于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往往一些灵感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美国一位老师上《影子》时,他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子,自己则站在中间。此时他启发学生说:“大家看看我,发现了什么?”有人说“你很帅”,有人说“你的影子很长”等等,这样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影子进行讨论。我在上《阿房宫赋》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听说过阿房宫,那么你们能想象出阿房宫的瑰丽吗?”学生就非常感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吸引学生更认真听讲,问题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引申总结,为学生拓路。

比如在讲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文章仅仅只是一段对话吗?仅仅只是“各言尔志”吗?有人说这篇文章“言志”之外还有很多很丰富的东西,你从中(从问、答、评)还能读到什么?读出什么?这个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多联想,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很多方面,给学生理解以足够思维空间上的尊重。又如讲《六国论》,在深研原文后教师可问:本文中心旨在反对拿钱帛、土地换取苟安,可是为什么历史上反复出现这样的荒唐行径呢?此问题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思维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为学生开辟了思维的新天地。同样在解读《药》的茶客、看客后,可先引申到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再思考现实中的看客现象,从而使语文由课内走向课外,塑造学生健康的公民心态。阅读应该既植根于经典的土壤,又广泛采撷时代的阳光,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注意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我们要将阅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用生活去理解阅读,用阅读去影响生活,还原语文阅读的真正本质,让语文这门学科洋溢激情、闪烁灵慧之光。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设疑激趣,富于艺术性的巧引妙启,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超前调控,研究教学的“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都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